《你好,李焕英》曾经是贾玲为怀念自己的母亲编排过的一个小品,记得当时看小品的时候结尾就很令人感动。几年之后,贾玲选择把这个故事重新编排,又变成一部电影上映,贾玲曾回复各种质疑时曾说:我不是为了当导演才拍的《李焕英》,而是为了拍《李焕英》才当的导演。我想大部分观众都会相信贾玲所说的这句话,因为大多数观众都被贾玲的真诚所打动,被电影的故事所打动。贾玲为什么这么执念的想拍她的母亲?很明显是想弥补遗憾,弥补那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弥补那母亲死前都没能看上最后一面的遗憾。

...

如果这部电影是简单的贾玲穿越到1981年,完成让母亲高兴一次的愿望,弥补自己没能让母亲省过心的遗憾,那么这个故事不会引起大家的共鸣与讨论。它的感人之处正在于:(借用豆瓣用户pi1905的短评)你以为你已经很爱很爱妈妈了,但妈妈远比你想象中的更爱更爱更爱你。

影片前大半部分是几个大段的类似小品的故事,买电视,打排球,相亲。从喜剧效果上来看,是很不错的,毕竟贾玲就是一个喜剧人。然而最后的20多分钟,当整个彩色世界褪向黑白时,当贾玲意识到自己相处的并不是20岁的李焕英,而是那个即将去世的母亲时,贾玲哭泣的奔向母亲,想抓住那个即将消逝的母亲。

电影在开始以李焕英为第一视角重新看待之前的电影情节时,我们被那种最真挚的母爱所打动,在李焕英对着玻璃正高兴地看着20岁的自己时,突然听到女儿的喊叫声,回头看到女儿掉落的时候,下意识的,不顾危险的便去接自己的女儿。当“我宝”两个字喊出时,大多数观众都会鼻头一酸,甚至眼泪夺眶而出,因为这种出自本能的爱便是母爱,一种我们都曾被它呵护过却也容易被遗忘的爱。当主任问李焕英:“你表妹干啥来了?”,李焕英说道:“让我高兴来了。”观众知道了原来妈妈一直都明白女儿做这一切是为了让自己开心,而李焕英也配合着女儿的愿望时,我们会感到仿佛李焕英在心里对女儿说:傻孩子,我 比 你爱我 还要 更爱你。

在贾玲跌倒爬起后,儿时与母亲的记忆一幕幕浮现,伴随着让人回忆无限的的轻音乐,让人再一次随着贾玲回顾了她与母亲的平凡生活中的一些琐碎事情,小时候拉裤兜子,妈妈带着去捉虾,考上省艺校,送自己去上学等等,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全心全意爱着女儿的母亲。

当贾玲打开房门看到了那个即将离开自己的母亲,她扑倒到母亲的腿上,痛哭流涕、:“妈,别走~别离开我。”而母亲的遗言也是那么的简单:“宝儿啊,你要健健康康,开开心心的。”

每个在电影院痛哭流涕的人一定都是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和李焕英一样的妈妈,她只想让自己的子女健健康康开开心心的便是最大的满足,而她自己把余生的牵挂都放在了子女身上,自己的开心与快乐也都在子女身上。每个痛哭流涕的人也一定是意识到了自己原来忽视了妈妈这么久,自己每天忙这忙那,却好久都没有给妈妈打过一个电话,忘了那个只想让你健健康康开开心心的一直牵挂你的妈妈。

影片结束时,黑白照片浮现,我印象极深的是最后的一段话:打我有记忆起,妈妈就是个中年妇女的样子,所以我总忘记妈妈曾经也是个花季少女。

贾玲圆了她的梦,她在电影中,与花季少女的妈妈相遇。而李焕英的名字也会在一部分国人心中,每当想起中国电影中母亲形象中,便会第一个冒出来。作为商业电影,为人民大众提供精神食粮时,一颗真诚的心远比高成本高技术要重要的多。

最后再随意评论点,电影中的场景及对白我认为真的是有四两拨千斤的力量,很多对话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很多场景也是我们会经常遇到的。例如:我宝。就这两个字,就足以表达极强烈的母爱,片中女儿和母亲没有任何的例如我爱你那样直白的爱意表达,而是都是直白的生活用语,但在这些生活用语的背后的涵义我们都知道,都是深深地爱意,这才是我们在真实的生活中表达爱意的方式。两位主角的表演也非常好,贾玲不用说,真情流露。张小斐的表演,我觉得今年拿个奖啥的是没啥问题的,在最后,张小斐的那一回眸,眼神里饱含着对女儿的留恋。我印象太深刻了。

还有就是音乐,还有调色,还原的1981年的场景,还有那个黑白褪去的创意,都很棒。整体有笑有泪,适合全年龄段,一家人一起去看。难怪成为春节档票房第一,也不足为奇了。如果说有缺点,也就是一些叙事上的小毛病了,比如结尾那段摔倒之后为什么会出现回忆的闪回,可能强行解释也能解释通,但也着实没必要解释什么,毕竟最后大家都随着画面和音乐沉浸在回忆中,影片的目的达到了,也就够了。贾玲心中的感情表达了出来,大部分观众都有了共情。

下辈子,还是我当妈。

对我来说,作为一个春节档的商业电影,它真的挺好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