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插曲配乐的几个场景着实吸引人,压抑沉闷的音调,使得画面更加有张力,情感更有感染力。这是此影片吸引人的一大亮点。
场景一:开场。
垂直俯视全景的镜头之下,三四个一片密密匝匝的居民楼画面尽收眼底,拥挤,破烂,千篇一律。镜头一个聚焦,对准了诸多楼层之中的某一个小巷子里,孩子奔跑的身影从走到右,慢慢入场。

图片发自简书App
镜头开始缓缓推进,对着这几个孩子的背影,慢镜头开始静默的方式展开。
这是诸多大同小异的居民楼中的一条普通巷子,普通的几个孩子,这几个孩子中某一个的故事。
慢镜头之下,记录了这些孩子的身影,他们奔跑,脸上带着笑容,笑容很大却不阳光。几个小孩在破败的无人居住的楼层中,聚在一起吸烟,烟雾缭绕中,他们沉醉迷失的表情和年龄极为不衬。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这几个孩子,手里拿着自制的木枪,玩儿着枪击战场游戏,拿着枪支相互打闹,动作粗鲁,脸上笑容有几分快意,慢镜头的处理也好似在模拟拍摄真正的战场一样背景乐沉闷压抑。

图片发自简书App
孩子们端着枪,闯入无人居住的楼层,捣毁玻璃,破环家具,动作狠戾,小小年纪把暴虐演活了几分。
一个后拉镜头,这场小孩子生活中的玩闹场面,只是这万千居民楼中一个小小的写真,要开讲的故事,是这片土地上万千民众的中一个普通的人普通的故事。

图片发自简书App
场景二:和妹妹萨哈相关。
首先是阿萨德来家里说亲前后。
赞恩父母和阿萨德父子,说谈萨哈的婚事,画面中关于婚事事宜,一句话也没有,几秒而过的镜头,就简单粗暴得决定了一个十一岁女孩儿的命运,赞恩父母的无的表情下是无动于衷习以为常的冷漠。
十二岁的赞恩,开始沉思并且采取行动尝试反抗。
其次是妹妹萨哈被父母强硬拽上车,混乱之后,赞恩尝试追上车,父母的打骂,强势粗暴,萨哈的哭喊抵制,下孩子的哭声,插曲音调在混乱之下,慢慢又弱变强,又渐渐消失,简短沉闷无力。赞恩对抗萨哈命运的尝试同样,无力,无效,无奈。

图片发自简书App
赞恩失望无声的发泄,是一场逃离和寻找的开始。
然后是赞恩回家拿证件,知道了萨哈的死讯。他拿着刀,去找萨哈德报仇的奔跑。知道死讯的悲伤,对父母无力的控诉质问,十二的少年,他的再一次反抗的尝试,是报复。
赞恩拿着刀一路奔跑,父母在后面匆忙的追逐,又是一场静默,插曲高调的渲染。音调中哀伤的控诉悲鸣,似是为了那个十一岁逝去少女的悲鸣。又是一场无力哀伤无奈到让人气馁的反抗。

图片发自简书App
场景三:赞恩在直播中的控诉。
“命运为什么要折磨我,我本来以为,我们会长大,长成个好人,会受人尊敬,还有很多人喜爱,但是真主不想让我们变成这样,他要我们像地毯一样被人踩在脚下。”

图片发自简书App
第一次,这是赞恩第一次有效控诉自己内心的愤懑。
赞恩联系媒体,引起监狱众人看热闹式的狂欢,他语调平淡沉稳,只是在陈述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困惑,自己的质问,与他人的热闹无关。
这是他自己的战争。
句句控诉,句句剖白,是说给影中大众,说给我们。
这几个场景,插曲适时恰当的渲染,直戳人心,加强了共情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