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院线我最喜欢的就是《第十一回》,毫无疑问的top1。

(影评依据回忆来写,或有出入,本人记忆力不太行,非专业/野狐禅,别人提到的我也不赘述了)

一、剧情方面

1、 冲突

开场最惊艳的就是冲突的设置,一个主要冲突构成了戏剧。

剧情是十几年前的拖拉机杀人案被改编成话剧在本市上演,冲突是这场事件里的杀人犯马福礼还活着,并且老马根本没有杀人。于是他找到剧院去叫停排练,由此衍生出第一个冲突,即话剧中的老马a是杀人犯与现实中的老马b不是杀人犯的冲突。那老马呢,其实他本不在意自己被当成杀人犯与否,这不是事儿。但是非亲生的女儿多多意外怀孕,叛逆如她不想打掉孩子,老马和周迅(饰演他老婆)便合计要将伪造成他们的二胎小马来保全女儿的名声。多多负气之下说,我不要杀人犯当我孩子的爸爸。于是冲突升级,老马a原本可以在剧中成为杀人犯,老马b不在乎,但此时的老马b为了女儿,老马a不能成为杀人犯。很妙不是吗?由可以不为之转变为不得不为之,并且圆融地将不同事件在情理上串联起来,且完全符合人物的性格,不违背作品中人物的意志。

2、 罗生门式叫停

剧情的推动可以在每次排练时被叫停。舞台的伪真实与现实的真实在每次叫停上得以勾连。此处的次次叫停可以看作是致敬了芥川《罗生门》的《竹林中》,这篇短篇以每个参与者的自叙为纲,各自有各自的说法,每一种说法都不同,都是指向于自己有利的一方。

第一次是老马自己叫停,说出了最真实的真相。人不是他杀的,为了保住自己被带绿帽子之后的男人血性撒谎说自己杀了人,坐了15年的牢。有人理他吗?没有。(此处反讽*1,导演赵一边在广播里大肆卖弄着所谓文艺,说拍这部话剧是为了探索人性,但在真的人性面前他却觉得寡淡无味,诉说者那些艺术高于生活的鬼话,嘴里冠冕堂皇暗地里对着市场和票房暗送秋波)

第二次叫停,来自于被杀害的李建设的弟弟,是个大老板。他又说出了自己的“真相”,哥哥是好人,是老马的老婆勾引他哥,老马妒火中烧于是松了刹车,拖拉机后退才杀害两人。要求改戏,团长和赵导同意吗?当然不同意了,这可是艺术,艺术高于生活,指在创造出人们心中的所没有企及的欲望和自我,我们要面向观众,为观众的权益争取正直,怎么能说改就改呢。李建设的弟弟说我拿20+万做投资,赵导演说不改,要对观众负责,团长说,难道我们李老板就不是观众就不需要对他负责了?(反讽*2,老话有云,有钱能使鬼推磨,这卑鄙的读书人真是会说话)

第三次叫停,是局长。他说,你们这部剧价值导向有问题啊,一位农村妇女欲火旺盛到在光天化日之下勾引男青年,这合理吗?(拜托,怎么不合理,压抑社会环境下,对生命自然本真的渴求,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再合理不过,不合理的是你们的强迫婚姻,追求虚伪的冠冕而漠视需求的道德伪君子姿态。此处反讽*3,堂堂局长高知分子,因为political correct而用屁股决定脑袋,羞不羞)接着他说,调查这件事的是自己的师哥,没人比他更了解李建设,这人就是二流子,到处勾引妇女,这老马的老婆就是被他强迫的。历史不是任人肆意打扮的小姑娘,可以随意修改的,然后要求戏剧团一周之内给出整改方案(反讽*4,合着这位叫历史的小姑娘就是没打扮成你喜欢的样子呗?)

第四次叫停,是老马现在的老婆。前三次叫停,老马无权无钱,李建设弟弟是钱的象征,局长是权的象征,老马现在的老婆是什么呢?是名声。蛇打七寸,PRC的人民公仆最在意的就是这个了,毕竟老毛说过了,要紧紧联系最广大的工农阶级,他们才是最强大的力量。她大着肚子躺在剧院门口,所谓舆论之力,千钧之强。(反讽*5,求人不如求己哈)

3、 话剧的红布

蛮有意思,整部句的色调其实有点诡谲,也符合三原色的原理,不杂不乱,还颇有些迷离。但这个红,很是抓眼。话剧的前几次排练中,都是以红色的一块大布来当作拖拉机,颇有股子抽象派的感觉。老马的老婆和李建设在红布下偷情,赵导演和女主角在红布上偷情,所谓的私密会议在红布下面开启,这块红布应当可以算作“遮羞布”,红布一盖,亦如掩耳盗铃,或者Potter的隐身衣,别人都看不见咯。后来赵导威风扫地,和女主角两人盖在红布里,痴心如女主角,身上披着红布依然保有对赵导的爱情,此时的红布又有点凤冠霞披的感觉了,献祭的意味很是有那么点。(反讽*6,郎心似铁,妾当羞)

4、看不下去的地方+看流泪的地方

刚开始,看到老马对于自己事情被改编到底要不要报案问了马律师和李建设他弟,这段看得我好难受啊,数次把头偏过去不忍心。为什么要用自己的价值观裹挟着私欲去似乎正义地干涉别人的生活呢?任何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所承认执行的某某主义,这是我们的自由,但哪怕是再好再完美的主义也不应该去强迫别人和你一样,去接受着你的接受,认同着你的认同啊。老马那么单纯,本来生活得挺好,这个案子报也行不报也行,为什么那个狗屁吴律师要用自己那套所谓的“要把真相还给世界”“人要有尊严地活着”这种话去规范老马让他去报案呢?完全的越界,美好世界人人心向往之,但集体的观点不应该下降到对个人的要求上强迫个人放弃自己的利益来服务于整体的价值观,你这是在搞什么!打着大同世界的话来主导别人的人生,替老马生气。李建设的弟弟不也是一样的操作吗,那些好听的启迪的理论就像是被他们捏来捏去的橡皮,随意塑造出被人崇拜敬仰的偶像形象来欺骗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心疼老马!豆花咸淡,众口难调,你就当豆花就好了哦。

最后周迅和老马在车厢里聊天,那些话语,想到我的父母了。希望爸爸妈妈拥有自己的生活,不把全部爱都放在孩子身上。

二、拍摄方面

1、 章回体小说既视感

看片名我蛮疑惑的,为什么叫第十一回,结果整部片子就是以章回体小说的方式递进的。第一回、第二回,直到第十一回结束。有点形式,但我好喜欢,提纲挈领,简明扼要。这是一种偷懒的转场,类似于演员不能很好地通过演技表现出人物内心的复杂而不得不使用旁白来辅助观众理解。但是,这种仿古的做法投我的巧,也颇有新意,所以在我这儿不算缺点。

2、话剧式的观影体验

整部电影的节奏和缓,或者说冲突和矛盾都是暗涌的,少有激烈到非常抓人眼球的情节。人物形象和场景有很浓厚的戏剧感,缓慢但直中靶心。长镜头运用放慢了时间,通过对人物表情和动作的着重刻画,能有时间去细细体会人物的情绪。不太像电影那么流畅高效,像塞满了落花的流水,些许阻塞和缓慢。还可以,我喜欢落花也觉得话剧不错。

3、演技

演员塑造人物的成功绝对是一部电影优劣的评判标准之一。

陈建斌,堪称我本次观影的惊喜。朋友看完后:四郎这么厉害啊。他人物塑造是一个温厚敦和的男性,一个50+的大男人,胡子拉碴的,生生演出了小白兔的感觉,那种对生活的懵懂迷茫和温软,被话剧打磨出来的演技扛得住高清镜头。

周迅,浑然天成。她在那里一点不突兀,自然得就像背景板,别人都是演员,她是剧中的固有存在,不喧兵夺主但极有存在感。当初买票看着有她的名字就直接下单了。

大鹏的演技也出乎意料的不错。理想和现实的落差,自诩孤高伟岸实则为生活苟且偷生。你说他博学,知识不等于学问;你说他世俗,排戏时真实的热切,每当谈论热爱与自由,诉说爱情与星辰,在文学和戏剧的世界里任意放纵了自己,回归现实世界又软弱和无助。他把幻想中的理想热爱脱离里现实的土壤,扎根在幻想的泡沫里,每句作家说出的话都是幻想世界里开出的罂粟,让你自觉高人一等然后成瘾坠落虚空。我们阳明先生就说了,知行合一,且自观去。大鹏演得蛮好的!就是找对象不要找这样的。

春夏媚、狠,小女生的青涩崇拜,满是爱恋依赖的眼神,怪不得男人都爱找崇拜自己的女人,这眼神真是,精神享受。排话剧时那种勾人的色气,好灵动哦。身上满是张力与生命力。

4、 镜相

片子里的镜相运用好多,个人感觉是在映射真实与虚妄,正如“根据故事改编的话剧”与真实的故事两厢比对。

5、台词

剧中多次出现各种引用,看似掉书袋实则反讽,那些触动人心的句子,在别有用心的情况下被引用

真是

最烦装逼的人

3、 个人观感

毛病蛮多,但值得五星,选材不错,演技不错,人物不错,情节不错,画面不错,内涵不错,够了。

而且,高深的理论,那些玄妙的专业名词,不是对着没有读过书的老马一顿输出的,说着别人听不懂的话,来进行交流,这是在秀优越吗?

所有艰涩的知识如果要被真正认同和进入生活,去艰深化是这些知识所行之第一步,曲高和寡者稀。

突然又想起一个反讽。

赵导在现实里被揭穿了虚张声势,剧院里只剩下他和女主角,女主角说问你一个问题,赵导几近崩溃说“我就是想睡你,行了吧!”女主角说“不是这个问题,我想问,为什么老马老婆要在拖拉机下面和李建设干那档子事儿呢?这有什么原因”

谁是真的专注戏剧就很清楚了。要不是后期赵导心里还留着点对戏剧的赤子之心,我都要对文艺青年这四个字近而远之了。警惕花言巧语哈,哪怕是有学问的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