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和大多数观众一样,我看的第一部姜文是《鬼子来了》,也许是期待值太高,也许它不是我喜欢的风格,所以我对姜文的片子一直挺无感的。第二部《邪不压正》更是看得我直呼浪费俩小时。后来在我同桌(一个姜文重度影痴)的疯狂安利下看完了《让子弹飞》和《太阳照常升起》。当我渐渐地摸清了导演的风格和脉络之后,才发现姜文真他妈有魅力,他的电影和他本人都像行走的荷尔蒙一样,如烈酒一般上头,来劲儿。
“我以为酒一口一口喝,路一步一步走,步子迈大了容易扯着蛋。”窃以为三大影帝同台飙戏的鸿门宴是整部影片最精彩的部分了。
整一个段落没有音乐,人声和音响贯穿始终,营造了紧张的氛围,也使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在台词上。拍摄人物时用的是硬光,又加强了顶光,突出脸部骨骼的阴影,得以展现出男性脸部的立体和阳刚。“拍大老爷们儿用什么柔光?”(发出姜文的声音)室内的布景以红色和黄色居多,渲染了三人对话时激烈的尔虞我诈和炽热的情绪,增添了一丝危险感。
整个片段都是近景和特写镜头。让我很意外的是,开头一般会有一个全景定场镜头交代室内整体环境,结果没有!!后面才明白是为了增添神秘感,利用小景别展现有限的信息,毕竟最让人恐惧的是未知。前后两个镜头一切,姜文突然坐在饭桌前了。


从第一个镜头开始,摄影机就是架在轨道上向右摇移,营造张弛的氛围,也为了捕捉每个演员的动作和微表情。没有过多花里胡哨的炫技,为演员富有张力的表演服务。

第一小段落总体并没有很紧凑,以互捧为主。当黄四郎说出“张麻子”后,凉粉小贩先死。

镜头切回鸿门宴,县长听到黄四郎突然cue自己,不免有些猝不及防。这时突然变成了固定镜头,是县长心理状态的外在体现。


然后摄影机开始越轴,暗示了师爷的墙头草摇摆不定的性格。




在这之后,张牧之为了证明自己缴费的实力,顺便在饭桌上争取自己的主导地位,给了黄四郎一个下马威。最终黄四郎被聊爆,而师爷已经一脸懵逼不知所云了。


最后黄四郎彻底处于劣势地位,还被张牧之嘲笑意气用事,使得他更加难堪了。

富有变化的人物情绪和地位也是一大看点。黄四郎最初处于主导地位,渐渐被张牧之打压只能靠最后张牧之给的台阶下了台。墙头草身份的师爷一开始装糊涂,后面却反而成了真糊涂。张牧之是最大赢家,他大概摸清了黄四郎的套路和性格,又以话术和行为吓唬住了他。整个鸿门宴拍了35遍,耗时三个星期。拍出了觥筹交错之间千钧一发的光景。这他妈的才是惊喜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