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带韩老师去看这部电影,让贾玲替我说出我心里的话

对贾玲,没有公允,只有偏爱

对贾玲的喜爱,源于 2010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相声《大话捧逗》,当时觉得这个两颊有梨涡的小姑娘太甜了,真有眼缘。此后就一直关注她,贾玲的每个小品我都看过,了解了她的故事,陪她一起哭、一起笑。《你好,李焕英》的小品,来来回回看了很多次,每次都泪流满面;方磊的《依兰爱情故事》,我辗转买了正版光碟。

少女时代的韩老师

...
八十年代初河北师大校服,右一为韩老师

从师范毕业之后,韩老师当了一辈子老师:先是初中、后来调到高中,高三毕业班一教就是十年。连我自己都觉得,我妈太像老师了:有耐心、絮叨、和蔼中时不时透露一丝威严。高三那年我插班到我妈所在的高中,有一次我们语文老师请假,我妈代课,我坐讲桌旁边抬头看见韩老师的时候,觉得熟悉又陌生:讲台上我妈太帅了吧!学识渊博、口若悬河,跟生活里的妈妈判若两人。

我小学的时候韩老师又开始工作之余考研,而且一举考上了,但因为异地不能照顾我最终还是放弃了。

可惜作为老师的孩子,我实在是不争气,从小到大成绩都是中等勉强偏上,在学习上就没成为过我妈的骄傲。所以看着电影里的贾玲,仿佛看见了自己,当一回韩老师的女儿,怎么就没让你为我骄傲一回呢。

...

...
翻照片才感觉到,我跟韩老师的合照太少了

坐在影院,是女儿,也是母亲

坐在电影院的时候,是双重身份:既是女儿,也是母亲。

真正对“母亲”这个词有深切感触的时候,不是身为女儿,而是自己也成为一名母亲。在生育这件事上,无论生理还是心理,都绝对做不到男女平等。生育的疼痛、两小时一次的哺乳、孩子跟母亲身体与心理的依恋。所以说个生育的题外话:如果想成为母亲,一定要确保你有一个给力的队友,这很关键。所幸我的队友很给力,基本能分担的都分担了,所以如果你问我千辛万苦生育后悔吗?不后悔。但会要二胎吗?不会。

发小说,孩子都是天使,出生前在天上千挑万选选中你当她的母亲,这话我信。怀孕时候想要个女儿,就生了个女儿,得偿所愿了。我女儿跟我太像了,坏脾气、爱生气、爱撒娇、机灵,连噘嘴瞪人的眼神都跟我一模一样......以拥有女儿的母亲视角看这部电影,也感慨颇深。

...

...

我没在豆瓣上晒过女儿,朋友圈也极少。因为我更希望自己的第一人设是“自己”,而不是“母亲”。尽全力生育、养育女儿,就是我目前能做的一切,但我确实做不到万事把孩子放在第一位。这可能和中国传统母亲的观点相悖,但其实从女儿呱呱坠地的一刻开始,我们就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个体了。亲属关系上我们是母女,在社会里我们还会有各种各样更多的角色。走什么路、遇什么人、经什么事都要各自体验。等她长大了我也会告诉她:婚恋自由,生育自由。我可以接受她是不婚主义,可以不要孩子,甚至同性恋,我都可以接受。按自己的意愿,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无悔这一生就可以了。

就像李焕英在电影里说的“我的女儿,我只要她健康快乐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