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悲沉故事,得以为鉴,以之为镜,映照疮痍。

窗外无风,一夜未眠。

一场噩梦,压抑的故事画面、萦绕心际的无力感以及无处发泄的愤懑,多种难以言状的情绪共同构成了看完《盲山》的直观感受。

影片《盲山》是导演李扬的一部反映深刻社会现实的电影,略带摇摆的镜头、略作处理的背音、少之又少的心理活动起伏以及平铺直叙的叙事,使其成为影片成为一部反映社会人口拐卖问题的纪实电影。即使它讲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北方某地区”的故事,它依旧震撼二十年之后的今天的我们,苦闷感力透纸背地袭来。

...


影片那一张海报深烙心海:四周封闭昏暗的大山,山上一披着头巾,穿着大棉袄的妇女快步奔跑向前,似乎在逃脱着什么,远处的山顶白雪皑皑,与近处昏暗冷色调的大山形成鲜明对比,显得那一点光亮微不足道……

刚刚大学毕业的白雪梅迫于家里巨大的还债压力一心希望可以赚钱救济家里,偶然认识了自称药材买卖公司的两人,不菲的收入吸引她加入他们同去深远大山收购药材,女大学生醒来却发现自己躺在一户农家炕上,那两个人早已不知去向,还带走了她的身份证和钱包,原来她被卖到这户人家里给年已四十的黄德贵做了媳妇……

...


脑海依旧被那些大山村庄阴冷画面支配,天微微放亮时老农牵牛劳作、静谧昏暗的大山、油灯下夫妇自斟纺线、暗昏房间里蜷缩在炕头的白雪梅……无一不附和着片名“盲山”的寓意。细思恐极,“盲”不止画面之暗,更指偏僻大山村民目光和心灵之盲:愚昧无知的村民把贩卖人口当作自然,无视法律的权威,同化了的一村人能拦住营救被拐卖妇女的警车,看起来好像他们像是站在正义一方,警车寸步难行……展眼四望,风雨晦暗,忧愁不已,僻壤山民,愚昧之深,令人发指。

在那个穷山恶水多刁民的村庄,不乏许多像李雪梅这样被拐卖而来的妇女,多数具有极强“环境适应能力”,早已认命,二十岁刚刚出头的年纪早已生养几个儿女,伺候公婆,饲养猪畜,从此一生捆绑在村庄。有些试过逃跑被丈夫打断腿之后从此安分,有些则有了孩子的牵绊之后不再出逃……只有白雪梅——这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自一开始就笃定自己不属于那里,一次次奋力出逃,一次次愈加看清那片土地人们的丑恶嘴脸和大山环绕的看似平静的村子暗藏之下的那份黑暗汹涌。

...


白雪梅第一次出逃在村庄小路便被村民团围,自然被抓回,第二次逃脱到公路因没钱没法搭车而被坐拖拉机赶来的黄德贵一行人抓住,惨遭毒打,第三次出卖自己肉体换取四十块钱终于搭车到达县城,最后被赶来的黄家几人拦截班车也拦截了她……不甘心的她一次次寄信父母,一次次等来无果的消息,最后还是李青山告诉她真相——邮递员把她所有的信尽数给回了黄德贵。山民的沆瀣一气可见一斑,早已同化了的村民“团结”地护着向着自己地方的人。这也就不难理解不论为官一方的村主任、道貌岸然的黄德诚、横收税费的路人甲、邮递送信的路人乙等人为什么视而不见白雪梅的遭遇了。

...


忘不了影片最后悲惨的结局:李青山亲自送信引来警方救援,黄德贵意欲藏起白家父女,白赴和黄争执不下,慌乱之中白雪梅拿起菜刀刺进了黄的后背……还有一个版本的结局:获悉情况的警方最终伺机救走了白氏妇女,得到解救,却把孩子留给了黄家。较之两个结局,个人更喜欢前者,当那一刀刺进黄的后背时,也许白雪梅余生会进入另一个封仄空间,心灵从此却得到了解脱,另一方面诸如物化女人如商品的犯罪分子黄德贵得到了严惩——从来天网恢恢,对待拐卖人口的犯罪分子必须严惩不贷!

...


影片看完,不禁脑海中浮现这样一个问题:这个世界真的美好吗?答案是无法回答。那些游走在社会中的恶与黑暗,依旧让人无法直视。这个世界绚丽多彩却又暗影丛生,更值得我们为其美好而战斗。所以我更愿意坚信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和煦阳光,暖意横生,到处都是爱,只要我们为之奋斗。

明眸不逝,良知未泯,奋力前行,天下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