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重逢 一秒钟

把时间拉回到21个月之前,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公布了当年的入选名单,《地久天长》《少年的你》《一秒钟》三部华语片的强势入围十分亮眼。

而其中张艺谋导演的《一秒钟》是我最关注的电影,因为这是张艺谋自2009年的《三枪拍案惊奇》之后,时隔10年又一次入选了三大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

但当时有关影片的讯息很少,大家似乎只知道这是一部有关电影和那个年代的故事,也有不少人认为这可能是张艺谋新千年后最好的作品,毕竟当一位导演去拍摄一部有关电影的电影,其用心程度会比拍摄其他类型电影更高。

...

不幸的是正当影迷们搓手期待等着《一秒钟》在柏林前线的表现与反馈时。《一秒钟》因为大家都懂的技术原因紧急撤档。

有关《一秒钟》的一切消息都定格在了电影官微于2019年2月11日19:19分发微博的那一秒钟,此后除了19年11月11日影片主演张译的一条《一秒钟》补拍微博后便杳无音讯。

直到600多天后的今天,这部淡出人们视线的《一秒钟》终于走进了院线,与观众们再重逢那一秒钟。

摘掉国师标签的张艺谋

提起张艺谋我们会想到什么?乡土,中国风,色彩运用,摄影调度,人海战术,奥运会开幕式,这些挂在张艺谋身上的标签久而久之的被浓缩成“国师”这一尊称。

但《一秒钟》里是几乎看不到张艺谋这些以往作品里的特点和符号的,我有一瞬间都在怀疑这部电影真的是张艺谋拍的吗?因为它实在是太不张艺谋了。

...

《一秒钟》里不再有张艺谋的大师风范,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导演简简单单地表达着自己对电影的热爱,对乡土人情的赞颂。

电影有多简单?简单到全片只有三个主要的角色,简单到100多分钟掐头去尾就只是发生在一天的故事。

...

《一秒钟》有点像张艺谋早年的作品,但要比他早年的《活着》《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要更加的质朴易懂。

这一次张艺谋彻底褪去国师的标签,返璞归真之下拍摄了《一秒钟》,把一个人对于电影的情感展现给大家。

一首写给电影的情诗

“当年就连杀人犯都不愿意破坏大家看电影,而且他也看电影,谁都爱看电影”。张艺谋在剧本研讨会上饱含深情地向众人讲述那个年代看电影的集体回忆。

在《一秒钟》里张艺谋想要做的也便是代表那一代电影人对胶片电影来一次110分钟的致敬,追忆那个精神贫匮的时代里,放电影就如同过年一样,人们盼星星盼月亮盼着两个月一次的放映员摆弄那一盒胶片。

...

在张艺谋的手写信里他这样说道:我永远也忘不了,小时候看电影时的某种情景,那种快乐常常像一场梦,电影陪伴我们长大,梦也会陪伴我们一生,总有部电影会让你铭记一辈子,铭记的也许不仅仅是电影本身,而是那种仰望星空般的快乐。

诚然,电影的本质就是造梦,它带领着我们脱离现实的苦难和忧伤,忘记前一分钟还在忙的事情,甚至忘记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遭遇,单纯的被胶片带入电影的海洋里。

...

而心心念念胶片电影十余年的张艺谋这次也如愿以偿地交上了这份很让人满意的答卷,影片用了大量的细节和台词去描绘当年的种种情景。

无论是范电影手法熟练的操作那台松花江牌5501放映机,还是剧组特意找老人编制的胶片灯罩,又或者电影放映时剧院里的各型各态都经住了镜头的考验,每一帧的画面都无比真实,让人相信这个故事里有关电影的真实性,让观众感受到了导演的情怀和所怀念的记忆。

张九声与刘闺女

看《一秒钟》之前我其实挺担心张译的表演,张译演技好是多方认证过的,但张九声这个角色的饰演难度可不低,更何况张九声这个角色和张译以往的戏路是不搭的,演员指导方面又不是张艺谋的强项。

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太多余了,张译又一次突破了自己,为我们奉上了一场出彩的表演。

...

张译在影片中饰演张九声,他曾因为与反动派打架而入牢成为劳改犯,后来听说女儿出现在了电影开场前的新闻简报中,便铤而走险的出逃去看电影,为的是能在新闻简报里见一眼女儿。

虽然影片没有点明,但通过一些台词暗示和导演访谈,我们其实能明白张九声的女儿已经意外去世了,这位父亲只能通过胶片再看一眼自己的女儿。

...

电影开场一段张九声赶路的跳切,瘦弱的躯干,蜷缩的两肩,三步两回头的形态一下子就把角色的悲剧色彩展现了出来。

可张译一开口又是哑着嗓子但不弱气势,台词念的很有西北汉子味道,几场动作戏的肢体表现很有力度,很难想象张译可以把一个劳改犯演的让人如此信服。

如果一谈到女儿,演员眼神中透露着的杀气又一下子化为懊悔怀念与一丝哀求,这其中的转变很自然很柔顺,张译的出色表演实实在在的让人感受到了张九声这个角色的复杂感。

...

当然,谈论张艺谋的电影角色铁定是绕不开谋女郎了,不过而这一次的谋女郎着实有些不同以往,这位谋女郎的银幕首秀可太不像个女孩了。

刘浩存进组的第一天就被剪去了一头秀发,取而代之的是一头蓬乱的短发,再加上脏兮兮的脸蛋和肥大的布衣服,野孩子刘闺女的形象便是如此。

...

其实早在张艺谋拍摄《影》的时候,张艺谋就对刘浩存颇为欣赏。“她天生就是吃这碗饭的”,这是张艺谋对于刘浩存的评价,《影》中长公主这个角色本来也是定的刘浩存,但因为修改剧本导致了角色与演员年龄相差过大,而最终定了别人。

这次《一秒钟》,张艺谋从几千名候选人中又一次把刘闺女这名角色交付给刘浩存,对其用心程度可见一斑。

...

刘闺女这个角色虽不复杂,但难演程度也是很高,第一次演戏的刘浩存显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整无论是表情处理还是念台词的水平,我觉得都只是正常的新人演员水平,并没有把这个角色演的深入人心。一开口说话广播腔实在是太过出戏了,要知道这可是发生在西北的故事呀。

...

而饰演刘弟弟的小演员简直是全片最大的败笔,有他的镜头说是彻头彻尾的灾难都不为过。表演幅度之夸张,惊恐哭闹之表情,服装化妆之脱离年代都让人尴尬到用脚趾抠出一个白金汉宫。

反是与刘闺女对戏,片中短暂出镜的几个小男孩演的倒是有模有样,更加真实,小流氓的形象让人忍不住冲进银幕里教训其一番。

...

虽然这次的谋女郎银幕初表现不太可,但张译的戏基本都接住了,全片也没有很崩。我也还是很相信张艺谋选新人的眼光的,希望这位谋女郎能在接下来的《送你一朵小红花》中有更好的表演。

政治只是背景

关于《一秒钟》很多人会因为这个故事发生的年代而打起了精神,再加上柏林撤片风波和那段两年后的补拍,以及前段时间的金鸡撤档。不少人推测《一秒钟》是另一部《活着》。

而电影主角张九声的这段经历又与《陆犯焉识》中的某段情节相似,张艺谋2014年的作品《归来》剧本原著又是《陆犯焉识》。也有许多人会带着“《归来》前传”的预期来欣赏《一秒钟》。

...

但其实在我眼里《一秒钟》没有去想着控诉或者批判什么,这部电影里没有真正的坏人。政治和苦难都只是一个背景,张艺谋真正想让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年过七旬的电影人对于胶片对于集体看电影最质朴的感动与情愫。

...

张艺谋在写给《一秒钟》编剧绉静之的信里说: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故事,政治和苦难都是既远又淡的背景,有一点《活着》的意思,也有点儿冷幽默,格局很小,没有流行的那种戏剧性,贫瘠年代看电影的兴奋和满足,通过“胶片”的不断“转动”,传递一份情感,让我特别迷恋。

...

我认为电影中所描绘的悲剧与惨痛并不是想要去控诉什么,而是想去表达在那个年代那个时期,无论一个人经历了什么,他都会热爱看电影,他可能不懂美术不懂摄影,但电影是可以搭载他短暂逃离现实的梦。这便是那一代人心里电影伟大和神圣的原因。

或许拍摄《一秒钟》的想法源头不是《陆犯焉识》不是《活着》,而是张艺谋于2007年为纪念戛纳电影节60周年而拍摄的短片《看电影》。

胶片的落幕

《一秒钟》一共拍摄了两个结局,分别是刘闺女捡到和没捡到那两格胶片。最终成片选择了没能捡到胶片的结局,另一个结局则被放进了片尾mv中作为一个小彩蛋。

...

在60年代,胶片电影是主力军,一切放映都要靠那一卷卷胶片来实现,放映机复杂繁琐的操作是奇妙的仪式感,胶片闪过的唰唰声是美妙的音乐,挤满人的空间是最具氛围的影院。

而这一切也都随着刘闺女没捡到胶片而消散了,那两格胶片象征着承载一代人记忆的胶片时代结束,彻底退出了人类历史舞台。

...

我喜欢这个结局,张艺谋用这样的结尾来告诉观众胶片是值得怀念的,但它也确确实实的该被放下了,时代的发展势必会伴随着事物的更迭替换。

《一秒钟》是带领人们追忆胶片而不是鼓舞观众将胶片复活。就让胶片伴随着那些苦难和热烈埋藏在历史的黄沙之下,胶片电影是时候休息了。再见了胶片电影,我会想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