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产业具有三个密集、两个激烈的特点。

三个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人才密集。技术密集,芯片产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发展依赖于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资金密集,芯片产业的投资成本巨大,特别是在晶圆制造环节。例如,建设一个28nm工艺的晶圆厂可能需要12亿美元的资本开支,而5nm工艺的资本开支则高达42亿美元。人才密集,芯片产业的复杂性和对高精尖技术的需求使得相关人才的培养周期长、难度大,这种人才的稀缺性在全球范围内都很突出。

两个激烈--竞争激烈,发展速度激烈。竞争激烈,芯片产业是一个全球化的市场竞争环境,国际巨头如台积电、三星、英特尔等在技术和市场份额上占据领先地位。同时,围绕芯片产业的国际政治和贸易争端也对产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发展速度激烈,摩尔定律预测了芯片上可容纳的元器件数量每隔18至24个月将增加一倍,同时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芯片的需求呈现爆炸性增长。

...
《赤热》剧照

在三个密集两个激烈的背景下,芯片剧不好拍。拍得过于学术化,外行人觉得太专业。拍得过于娱乐化,内行人觉得不专业。如何拿捏这个度,导演和编剧下了功夫。

比如在第四集,如何破解雷格芯片算法,从而进行优化?如果用学术化的语言来讲,是这样的:

步骤1:芯片开封,用化学腐蚀的方法去掉封装体;

步骤2:芯片研磨,一层一层去除,一直到露出ROM存储区域;

步骤3:用显微镜、SEM等工具,结合化学腐蚀方式,读出存储区0101代码矩阵;

步骤4:结合外围电路译码器布局等,分析编码逻辑;

步骤5:综合分析,得到芯片的编码译码逻辑,从而破解。

...
《赤热》剧照

这种破解方法,在《赤热》当时的背景也就是90年代,还是可以实施的。那时的工艺节点还在微米级别,一个是存储区域面积不大,一个是布局布线还不够复杂,关键是存储区存储0还是存储1,有明显物理痕迹可循。放在当下存储芯片节点,想破解芯片基本上不可能。因为芯片金属层数从90年代的几层变为十几层,布局布线也更加复杂,一枚指甲盖大的芯片中有百亿个晶体管,在这么复杂的逻辑电路中,想破解芯片密码比登天还难。所以,电视剧的细心之处是考虑了时代特点,这是其一。

其二,如何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以上5个步骤。电视剧比较聪明,张海潮用显微镜在观察芯片,一台电脑显示出存储区,刘涵说已经多次比对了二进制代码,终于确定了。这个场景,可以说一笔带过地表达了5步骤,省略了在实验室做大量仿真、解密的枯燥表达。

...
《赤热》剧照

芯片工作场景,和医院工作场景、警察工作场景有非常大的不同。医院、警察,大家都看得见,生活中都遇得到,场景大家都经历过,很容易引发观众共鸣。芯片,大家都会使用,但是设计和制造芯片的场景,绝大多数人都没见过,要想让观众有共鸣太难了。我曾经为了Debug客户的设计错误,通宵加班,从而让客户产品成功量产。讲起来,原理很枯燥,就是在客户芯片上,用FIB(一种显微切割仪器)把错误的设计线路切断,把正确的设计线路搭上,从而验证客户的改版方向。这玩意很难拍,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也没有灯红酒绿的业余生活,就是坐在机台前面,期待着施加信号后,芯片输出正确的响应。客户为了产品尽快推向市场,一定会陪你通宵达旦。对于设计公司,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张海潮的GPS芯片企业其实是万千芯片设计公司的缩影。我们所做的,就是让客户的产品推向市场,推向千家万户。当你看到正确的波形,当你成功地完成验证,当你走出实验室,迎面吹过来一阵暖风,蓝天白云,心情愉悦,这是一个芯片工作者最感幸福的时刻了。

芯片这些年很热,公众关注很多,地方政府也都在加大投资。但是芯片产业的高度敏感和高度复杂性,也决定了大家对芯片有很多误解。

误解1:迷信到了多少纳米。中国是到了14nm,还是7nm,还是5nm,台积电都到了2nm了!高端芯片的研发与生产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需要持续的技术积累和巨额投资,中国芯片的每一步,都是在炮火中匍匐前进,既要面临低价倾销战,又要面临围追堵截、技术封锁,哪有那么容易。

误解2:迷信大干快上。地方政府动辄几十亿上百亿地投钱建设芯片生产线,然而在三个密集两个激烈的背景下,多少芯片生产线烂在枯草丛中。

误解3:迷信完全独立。芯片有一个全球化的产业链,各国在芯片产业上相互依存,在这个全球化的分工中完全独立没有经济价值。我们更应考虑如何加强国际合作与分工,以提升整体产业链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应该感谢《赤热》这部电视剧,让很多人开始真正关注芯片事业、了解芯片事业甚至热爱芯片事业。科技创新和自立自强,是怀有赤热之心的芯片人所为之奋斗的方向。希望这部讲述我们芯片人故事的电视剧收视率创新高,让更多的青年、更多的有志人士投入到中国的芯片事业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