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物塑造方面的改编,祥林嫂第二任丈夫贺老六的人物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对贺老六的描写只有寥寥数笔,只说了他很结实,会干活,对他的人物性格并没有描写。而影片中贺老六却占有一定的篇幅,人物形象也更加生动立体。在结婚拜堂的当天,就能看出贺老六是心疼祥林嫂的,在结婚当天,把床让给祥林嫂睡,而自己睡在稻草上。在第二天祥林嫂说要走的时候,贺老六也没有阻拦,而是表示自己可以送她离开。和祥林嫂生完孩子后,两人依然恩爱如初,担心祥林嫂不好好做月子,抢着干活。影视作品很明显地美化了贺老六的形象,这也让祥林嫂不幸的命运中出现了一丝爱与美好,也让影片出现了一丝温情。

在情节设置上的改编,在讲述祥林嫂的第二任丈夫和儿子死的事情,鲁迅笔下是通过介绍祥林嫂到鲁四老爷家做帮工的卫大娘口中讲述的,一笔带过,说贺老六是得了风寒后吃下冷饭死的,后来孩子被狼吃了。而影片中,贺老六确实很勉强的吃饭,随后被逼着抵房子还债,然后动气拿枪与催债的起争执,等催债的走后,听到孩子被狼吃了后,颤颤巍巍走路准备拿枪追出去,却在拿枪时摔倒后死去。安排让孩子和丈夫在同一天死去,在情节设置上更增加了戏剧性,也让人物情感上,让祥林嫂更加绝望。

影片增加了一个情节,就是祥林嫂发现捐门槛后并没有让鲁四老爷和太太改变对她的看法,她被赶出鲁四老爷家后,半夜去寺庙用斧头砍捐的门槛。这种行为,是祥林嫂发泄着自己的不满,也是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表现着她的对抗和积攒着的情绪的爆发,更加深刻体现了封建对人的精神和生活的残害。

影视的改编,还有在视角上。文学作品是通过第一人称来表现讲述关于祥林嫂的故事,而“我”知道了祥林嫂成为了乞丐,不知道她是被鲁四老爷家赶出来成为乞丐的,还是被卫大娘不要成为乞丐的,祥林嫂的结局比较模糊。而影视作品中,将鲁四老爷在春节当天热闹的场景,画面出现了大片亮眼的红色和祥林嫂满头白发在雪天,靠着一根拐杖艰难前行直至倒下的画面做对比。更加体现了祥林嫂命运的悲惨,让观众感到同情。

鲁迅的《祝福》和影视上的《祝福》更加的严肃,祥林嫂的人物也更加的具有悲剧色彩,文学作品中的祥林嫂可能不曾体验过那一段幸福的日子。在封建思想的之下,祥林嫂被灌输了要保持贞洁,一妇不嫁二夫的想法,不会很快和贺老六很快产生爱情。这场婚姻不是爱情,孩子也不是爱情的结晶,因为它是“买卖”“绑架”“抢亲”的结果。影视上弱化了封建礼教对农村妇女的迫害,而给予加上爱情的糖衣炮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