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星星,皆因心中有念,若非心中之情,又怎会去想繁星点点皆是所念?殡仪师如果心中无念,又怎能种下千万繁星?若心中无念,便不过是一场埋葬罢了。人们说活着,是因为“活”是一个长久的状态,但实际上,对于个体而言,“死”才是比“活”更长久的状态。

一开始想的分是3.5,但是很希望国内院线能少一点各类商业片多一点哪怕只带了一半人文气息的国产电影,所以综合下来打了4星!

(忍痛删了一段,删了一点娱乐性的东西,评论区里可以看出来……罢了,不说了)

...
直接用的电影海报,短短的预告片里截图有点困难一、上天堂还是下地狱?

刚出狱不久的莫三妹(后文中直称三哥方便辨认)家世代是开殡仪店的,家中的铺子叫上天堂。在一次送葬中,一个名叫武小文的小女孩一心想找逝去的外婆,因此拍下了三哥的车,一路找到了三哥家里。此时的三哥,父亲嫌弃,女友抛弃,事业无成,自暴自弃,他对小文的到来是抗拒的,对于后来小文“仅剩的亲戚请求他看管小文也是抗拒的……从最初三哥对小文的嫌弃到后期的爱,这部电影本质上还是在讲一场成人与孩童的互相救赎的故事。此类故事在茫茫的电影海中实在算不上惊涛骇浪,但是细细雕琢,用心讲述,这样的题材确实总能打动人心。

...
三哥带着小文道歉

上天堂还是下地狱?或许对于主角三哥而言,最初回到“上天堂”的日子就是“下地狱”,一切都是最糟糕的样子,阴暗的小铺和说不出口的活计,人生的意义是虚无的,他也从未对任何事情上心,直到小文的出现。最初他眼中这个小女孩是个扫把星,是他的磨难,但是小文的天真善良逐渐打动了三哥,小文成为了他心中最值得挂念的人。“上天堂”真的成为了天堂,他也逐渐在原本极其抵触的殡仪工作中找到了自身的价值,从而摆脱了“地狱”。

...
熟睡的小女孩终于找到家

我讲这部电影本质上是一段成人与孩童的互相救赎故事,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样概括太过简单,但实际上还能再简单一些,这部电影讲的甚至只是对三哥一个人的救赎故事(因为小文虽然也是被救赎的对象,但是对于剧情的走向而言,对她的救赎也不是真正服务于她本人,依然服务于对三哥的救赎),总之无论如何它的本质并不在于殡仪本身(略显武断,只是个人观点)。电影中几乎所有的剧情都服务于三哥走向成熟,当然成熟过程中有许多涉及殡仪的展示与反思,但我还是更倾向于它是套着殡仪的皮讲了一个救赎的故事。

...

假设这是一部服务于殡仪本身的电影,那么五场丧事(除了开头这一场算是有深入的描绘,即对于小文内心的触动),无论是小女孩的丧事还是老人家为了花完自己的拆迁费的荒谬的活人葬礼,都可以做更深入探讨,同时也可以对三哥的爷爷和二哥的笔记,亦或是他自己的笔记进行展开,告诉我们殡仪师的最真实的思考。当然,完全以殡仪为主题的电影已有佳作在先,换一个角度描述确实也更有可看性,然而我看到后半程真的不理解为什么剧情完全偏向了养小孩(也可能是一遍的观看尚不能深入理解)。三哥父亲的丧事倒有点一篇文章里作者写到三分之二发现前面有一部分内容有些许跑题,最后要往回拉的感觉。不过往回拉的部分倒也并非是无可救药的狗尾续貂,最后绽放的烟花也能够令人动容。(但还是好奇怪啊这部电影的结构。题外话:说起来上个令我印象深刻的电影里的葬礼还是《八五年盛夏》里的坟头蹦迪,那是真蹦啊……)

...
烟花,在许多地方都承载着思念

我所写的这些内容并不是要否认这个故事,它本身也已经将人生大事拆解在一件件小事里,也是以偏轻松的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殡仪这个沉重的行业,只是在前期的宣传中将殡仪突出,实则却只涉及表面,于殡仪这个题材实在是略有隔靴搔痒之意。

从地狱到天堂,孙悟空终从五指山下脱身,哪吒也能以莲重塑肉身,在一部电影里,一切可以就这样走向美好……

二、种星星,皆因心中有念

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我们需要怎样的死亡教育?我记忆里,自己最早接受的死亡教育是一本绘本,绘本名叫《爷爷有没有穿西装?》。它与我小时候看的其他绘本完全不同,里面的色调单一而沉重,绘本主要讲述了小男孩布鲁诺在他的爷爷死后的一系列心理变化。这是我童年受到的最好的死亡教育,当我读完它,年幼的我似乎就对“死”有了初步的了解。

...
《爷爷有没有穿西装?》

说来无奈,我目前尚不算长的人生体验里竟然已包含了好几次葬礼。但即使是小时候第一次参加葬礼时,或许是因为受到过一定的死亡教育,我竟然完全没有哭闹,只是默默地在角落里,拿着手上的三炷香,看着,等着……

所以我们需要怎样的死亡教育呢?首先这部电影本身无疑就是一场死亡教育,但是它能否面向孩童尚无法给出定论。抛开这部电影不谈,或许好的死亡教育应该尽可能的具有提前性和疏导性,如果实在无法做到这两点,也绝不能回避这个话题,清醒地看着星星思念亲人和非理性地望星星思念家人是两个概念。

...
小男孩布鲁诺在经历了爷爷的离世后与小文一样陷入了迷茫

而在这部电影里,小女孩小文显然是没有接受过死亡教育的,她不知道外婆去了哪里,所以才在电影的前半段制造出来一个又一个问题,从而推动了电影故事的进展。当死亡教育就是真正面对一场葬礼,这便会是一次极其残酷的、难以接受的教育过程(试想如果没有三哥的出现,外婆的离世或许会成为小文一生都无法摆脱的心理阴影)。反观之三哥接受了良好的死亡教育么?其实不然,他看似是在死亡中长大,他似乎已经了解死亡是什么,但直到小文出现前,他却又并没有对死亡有除了老爸那该死的工作和逼自己做的烂透的工作以外的深刻认知。而在小文出现后,她对于已逝的外婆声音的执念,才使三哥对死开始有了一些新的认知。

...
小文望向天上繁星,思念着外婆

影片中,四场丧事(不算开头的一次),四种不同,三哥最终面对至亲之死,才真正深刻体悟到死。第一场小女孩的葬礼,那是一段短暂的人生,那是一场遗憾与悲恸,是他第一次在殡仪这件事中感受到一些价值。第二场活人葬礼,老人看着众人为自己而痛哭,亲情在金钱面前的瓦解,老人对死已不避讳里的凄凉与孤独,使他再一次看到做殡仪的意义——当死者的亲人都已对其毫无感情,殡仪师的仁心便是最后一份安慰。第三场,情敌被碾的不成人形,他将其复原,同时对殡仪这个职业有了敬畏之心。最后一场,三哥父亲的葬礼,他将父亲的骨灰随烟花送上天空,绚烂的烟花在黑夜绽放,火光映在众人眼中,其中有生命的消逝更有死亡的洗礼。

...
虽然仍有表演痕迹,但是这样的场景我好喜欢

种星星,皆因心中有念,若非心中之情,又怎会去想繁星点点皆是所念?殡仪师如果心中无念,又怎能种下千万繁星?若心中无念,便不过是一场埋葬罢了。

殡仪需要仁,为一个死人折进去一个活人,是我在这部电影中最受触动的与殡仪相关的话。

人生除死,无大事。

人们说活着,是因为“活”是一个长久的状态,但实际上,对于个体而言,“死”才是比“活”更长久的状态。如何让这更长久的状态开始得更体面,更能给予短暂的“活”的状态以纪念,是殡仪的意义之一。我们参加葬礼,是一场场送别,更是一次次启程,启程去理解死亡,去接受死亡,而到最后能够有面对死亡的自觉。

三、悬浮在现实中,但诚心

中国的丧葬文化是极其丰富且值得深究的,从殡仪师的角度本可以展现出既普世又带有中国特色的丧葬文化,但这部电影里对于特殊性的描写并不多,实在是一大遗憾。真实性需要细节,好的细节则需要不断地在特殊性里探索和归纳,笼统的描述并不足以支撑真实二字。加之戏剧性十足的故事内容,悬浮于现实之中,就是我对于这部电影的评价。这部电影看似采用现实题材,实则只是漂浮在现实中的一个彩色泡泡。亲妈几年都不见踪影等小孩终于对一个地方有了归属感才如此巧合地出现的情节实在像是为了推动情节发展而诞生的桥段……不过,彩色泡泡也并不是罪,如果想迎合大众口味,彩色泡泡是必须的,毕竟有多少人愿意在本就不易的现实生活中还走进影院花钱去看那些真正的阴暗呢?

...
小文被舅舅舅妈抛弃

总体而言,我还是觉得这是一部有诚心的电影,至少演员的表演是有诚意的,剧本整体是有诚意的(至少能够勉强自圆其说),导演选择了这样一个题材来讲述,也是有诚意的。(当然说其有诚意不是为这部剧最终还是止于悬浮的明显不足开脱,只是觉得如果想要更好发展需要看到闪光之处)

我个人最受触动的是三哥抬棺的一幕,我以为这几个镜头才是最生动、最富有故事感的镜头。抬棺的镜头里三哥额上暴出的青筋,脸上的表情,还有那“日落西山了,老爷子最后一天了,众人帮忙了没有……”的喊声,都让我一下回忆起十几年我看着众人抬棺,看着人们把祖父送进青山,山路泥泞,唢呐声声,送葬的队伍很长,懵懂的我对于死仍是无知,但不知为何,那景象却一直铭刻在我的心里,成为了最后的念想。

...
很努力地截的图

...
也很喜欢这一幕

最后,仅以此影评,献给所有天上的星星和牵挂着星星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