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的学生看完《去有风的地方》估计会有更多话可说,因为男女主人公简直是当代文学经典的代言人。许红豆打发时间要看《百年孤独》,谢之遥创业遇到瓶颈要读《平凡的世界》。谢阿奶身上烤面包的味道唤起了红豆关于姥姥的记忆,估计普鲁斯特看完此剧也要感叹遇到知音了。

但是如果跳脱出专业者的眼光,我们会发现纵然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文学经典的魅力却是永恒和不朽的——它们不仅为专业读者闪耀,更为一切读者提供一种通融的、具有普世意义的指引和反馈。《平凡的世界》中被反复讨论的问题之一就是1980年代青年的进城与返乡,四十年过去,当年在孙少安、孙少平兄弟二人身上的矛盾再次落到谢之遥身上——到底是留在大城市完成父母对自己的期待,还是归来为建设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有风》的男主角,谢之遥已经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他和黄欣欣、谢晓春等人扎根云苗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他们利用现有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开发民宿,在保留文化特色的同时通过现代手段提高曝光率,促进经济发展、建设家乡。他们不追求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想法也格外朴实:让离开的人们归来,让老有所养、壮有所用、 幼有所依。对这些青年来说,这就是他们一直寻觅的有意义的事业,他们愿意为之奋斗一生。

因此,《有风》的动人不仅在于它的和谐与平静,更在于其背后翻涌的一股面对未来的勇气和热情。不只《有风》,2021年的《山海情》、2022年的《警察荣誉》和《大山的女儿》等剧莫不如此。马得福、李大为、黄文秀、谢之遥……故事中的主角有理想信念,有头脑智慧,更有行动力和号召力。《有风》也就此实现了一种强有力的价值导向,并且不再被同类电视剧的同质化窠臼所束缚而指向了更广阔的社会现实。

从这一点看,《有风》实际具有一种难得的文学气质:它继承了文学经典的命题,又融合进新时代青年对现实与理想、个人与家国、小我与大我的价值选择和哲学思索,从而展现出一种当下的、与具体的人相关的文学面向。正如日本学者沼野充义所说:“历史学家善于挖掘过去,科学家醉心于探索未来,宗教学家则希冀死后的天堂。不过实话实说,对于任何人来讲,没有什么比活在当下更重要的了。”《有风》无疑选择了一种温暖的、有力的、积极的态度迎接当下,这正是它最具吸引力与生命力的所在。

“风的本质是空气流动,人在感到疲惫寒冷的时候需要向温暖的地方流动,寻找幸福的力量、温暖的力量、美好的力量,或者,重新出发的力量。”如果说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那么在后疫情时代,在信息爆炸和时间异化的当下,文学艺术作品需要重证散文的修辞和诗意的镜头,需要找回时间的延续与生命的光彩。正如吉皮乌斯的诗句所说:“时间之流永无替换/凭籍永恒现实之语言/我嗅到了未来的风/和新瞬间的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