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改四星了。

题材很好,编剧功课应该也做了不少,但有许多瑕疵。

前面几集前7年与后7年对比推进,很好,但7年前结束后的部分,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包括故事的节奏、深度、导向等。

按理说,七年后这部分才应该是这部剧的高光部分。这部剧不应该仅仅是恶有恶报的所谓爽剧,它必须有对今天社会的启示。

简单来讲,有以下不足。

1.七年时间,女主的准备实在太少。

不论这七年间,女主是何身份,只要没有限制人身自由,就能够做一些准备。

比如熟读本朝律法,有的放矢准备证据。比如在调查过程中要有取舍,明白哪个人证对案件最有利,哪个人来了只是凑人数。明白每个义人的功能是什么,如何打配合。

而不应该简单把他们聚在一起,那只是乌合之众。

所以导致七年前回忆部分结束后,七年后故事不太好看。

不是吴廉太厉害,是主角团太平庸。

2.人物完全服务于故事,没生命。

无论是女主还是其他人,都存在这个问题。

女主的作用是招集众人。

其他义人的作用是凑数。

吴廉则是本分反派人物。

完全没有发挥出各自作用。

女主应当统筹全局,知晓每个义人的作用,甚至必要时搞点设计。而不是仅仅靠着蔺如兰的死,和吴廉的坏,把大家团结在一起。

于是就有了几个人因为隔墙有耳就搞得分崩离析。

以及到最后对簿公堂被吴廉三句话不到就问得哑口无言,物证几乎没有。

太降智。

其他义人,男的基本都是工具人,女主不方便外出,于是找了刘薪办事;需要证据,直接让李春风现偷;需要主持公道的,就让那个前土匪去劫。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作用呢?

公堂上七嘴八舌没个打法,必要时反而得靠曾经帮忙做坏事的那些人反水。

最后,吴廉。

世上没人十全十美,即使皇帝,人们也爱聊他的八卦。

更何况吴廉这样一个长相俊美、本地富豪式的人物?

不管大家信不信,只要与吴廉有关的桃色绯闻,总能引起讨论吧?这里的讨论不是说就事论事的讨论,而是画本作者添油加醋写地摊小说的讨论。

哪能全城一边倒向着吴廉。又不是亲儿子,有什么瓜不能吃呢?

是编剧脱离人群太久,还是从心里觉得群众不可信、舆论战没必要?

雇些个大爷大妈,和他们讲讲八卦,明天保准全城都传遍。

而不是一群人站在公堂外,使劲与主角团叫嚣。

凡事做了就会有痕迹,真就没哪个娶了被吴廉侵犯过的女孩的男的,在酒后不会失言?

这剧里的人真是所有剧里嘴最严的了。

3.后面剧情过于平铺直叙。

看前面几集,很明白这样的事情,一定得让吴廉认罪,才能真正让女孩少受苦、推动社会进步。

但看后面几集,真有种不如找人刺杀吴廉得了,抓紧麻溜把事儿办了的感觉。

每个角色都很分散,而且是想当然地做事情。包括那个官。审犯人时的话术真就一点没有技巧,看不到专业性。

比如李春风入室偷盗按律是什么罪,他逃走后重伤死亡责任在谁,也没提。

证人也是你一言我一语,往上堆证据,看看到底哪个能用上。

完全没有那种紧张刺激,为主角团捏一把汗的感觉呢!因为证据实在太多是他们不会用。

而吴廉的身份配得上吗?

这部剧是在讨论今天女性的困境,值得褒奖。它敢呈现很多法律模糊地带的现实问题,比如诱奸。

但它真的认真讨论了吗?

吴廉除了诱奸,还有实打实的强奸。把这些罪放在一个人身上,很容易模糊了人们对那些本就模糊的事实的认知。

这部剧评论区可见一斑。

再者,它给大众的,除了引起话题,还有别的吗?

属于个体对人生和社会的活生生的思考,无。

今天女性在面对这些模糊问题时的出路在哪里,无。

男性在面对这一话题时该如何正确思考,无。

本该融在人物行为和对话里的生活哲学,全都无。

所以这部剧最终还是没能突破现有很多作品的桎梏,它不够一针见血,没能看到问题本质,没有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

但好在,问题总算是提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