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昌说:“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比起以前延长了至少三倍。”他是一个很厉害的导演,看完后才意识到,本片的主演们都是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少男少女,可他们都很灵,灵得不像是在拍电影,而像是过暑假时,聚在一起编排了一个改编于真实事件的戏剧。选角这事,后续的打磨也许有用,但敏锐发现璞玉的眼光是一切的前提。
电影里有两个“惊鸿一瞥”瞬间。其一是,小明从影棚走出来,脸上打着不偏不倚的亮光。她绝对不是传统意义上最好看的那类女生,但她身上杂糅着的纯净、敏感、坚韧、破碎,使得她说出来的任何一句话,都会被男人们相信。其二是,哈尼穿着不合时宜的海军服,英姿挺拔地靠在门框。他是那种人人口中传唱的理想主义英雄,甚至连敌人也只能在阴暗角落里咒骂,谩骂时还情不自禁夹杂着几句称赞的那种人物。
小四是一个到最后都游离在这个世界之外的主角,他搞不明白的事情太多了,在台湾身份认同的困境、学校师长的强权压人、少年群体的无端暴力、女友的背叛和不知悔改……还有被父亲、被哈尼所践行的绝望的正义感,那些坚守原则、光明磊落的信念变成了落在棉花上的拳头。努力没有用,他的崩坏是一条既定的轨道。
一直认为半大孩子能造成的破坏可以是毁灭级别的,这一点常在我们长大成人后被淡忘。“因为对待外部世界,他们有着非凡的热忱、躁动和欲望,但另一方面又有着特有的懵懂、迷茫和无奈,在荷尔蒙的操控下往往会导致悲剧的发生。”
四个小时的电影,很长,我分成了四次才看完,前三个半小时是导演对少年旧事的回忆与复刻,是对眷村文化的混沌描写,是对“杀人事件”原委的细细铺陈,最后半小时的急速坠落则有种令人无法逃避的宿命感。少年最终丢下了那把象征希望的手电,不熟练地在腰间别着一把短刃,捅向了他拯救不了的世界。
题外话,有意思的是,这三个角色戏外的人生也很值得品味,小明和哈尼拍完人生中唯一一部电影之后,回归了远离大荧幕的生活,小明成为一名定居美国的会计,哈尼在台湾开了一家咖啡店。唯有张震,真正成为一名好的演员,甚至可以感受到杨德昌对他的影响持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