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好像一直践行着在中国已然消失了的80年代左派知识人所特有的情结,曾经占主导地位而今却在荧幕上消失了的底层劳动者、农民和普通人,还仍然有一群人愿意把视线聚焦在这些群体,真感人啊。
文革、穴韵之后的一代,本该成为最重要的反思力量的。就像韩国当代最有名的作家导演学者,包括我们教授,都是光州事件幸存的那批青年,以亲身经历的时代伤痕作为反思的起点,一生践行着观察与批评的实践。
我真不同意说小巷人家是什么中国版1988,1988着笔都在个人与家庭的日常片段,时代腔调拉满但显然去除了社会矛盾展现了美化后的日常,当然它好看,质量高,那是成熟制作工业的功劳。
但正午的剧显然有着庞大的社会关照。
一夜间国营改革、技校不包分配入厂,重大变革下放到个体,简直是难以承受之重,这样的事,在激流勇进的这几十年间不知有多少,放之个体怎不成血泪?虽然最终的结果也许没那么差,但不能因此而不承认过程的失当,就算现在该反思的类似情况也有很多。如果不搞一刀切,如果把给百姓更多选择和调剂的时间,生活会不会容易很多?
还有大学生去考察城墙古迹的车上被当地村民围攻,真是我经常觉得很悲伤的时刻。传承与发展的矛盾固然令人心疼,但没有刻意政治正确地把社会底层高尚化,思维的愚昧与固执,并非是没有的,甚至是极常见的。
另外张开宙作为正午最积极在性别议题上做革新的,不再逼着媳妇承欢,不再把父母爱神圣化,也难得。
尽管对历史的反思在足够缓慢的节奏中得到了缓冲,但仍然在重审历史的意义上是有份量的。
还有对建筑学系学习日常的展现,让人不得不怀疑编剧是学科内部人,真实又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