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熬完了38集,看的好辛苦,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虐待自己。原本是冲着正午阳光的牌子和参与的演员来看的。虽然当初看到演员列表的发现有那么多的角色的时候,还以为这是要拍50集呢。结果看完以后,可能该庆幸它只有38集吧。怎么说呢,这部剧给我的感觉就是故事整段垮掉,细节上大部分人物立不住,整体上看完了你不知道他要反映的主题和关注点到底是什么。
先说故事线和人物吧。
正所谓无巧不成书,如果所有的故事情节都要往现实生活当中靠,去强调“现实生活这种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那去看纪录片就可以。所以我一直都觉得,小说也好,电视剧也好,故事情节原本就不需要百分百的真实。但是,你必须得合理吧,逻辑上要说的通。你刻画的人物,我也不要求现实生活中是不是真遇到过这样的人,但是你得让我觉得这是个思维正常,合理的人。你要是真的在刻画一个不合理的神经病,你就明确让剧情鉴定说这个人有神经病。如果你明明刻画的是正常的人,但是干的都是神经病的事,这就是不合理啊。如果你刻画的人物和故事是合理的,那么依靠人物的逻辑就可以去推着剧情往前走,而不是一次次强行制造巧合和冲突才能让故事得以进行。
这部剧最大的问题就是人物刻画的问题,首先全局上,角色性格不够多样,性格相似或者同质化的角色太多,其次个体上,绝大部分配角,要么就是没有用,像是一个工具而不像是一个独立的角色,要么就是“纸片人”,就是角色虽然有性格上的多样性,或者性格上的变化,但是说变就变,只有正反两个面,没有侧面,正反两面之间没有过渡,就好像一张纸一样。当你大部分的角色都不立体的时候,你的故事就只能硬靠巧合撑住,就会让大家觉得狗血。
同质化角色,集中体现就是疯子四重奏,简大,宁妈,陈昕儿和陈昕儿他妈,这4个角色让观众感觉每天就是在管理精神病院,按下葫芦起了瓢,4个人不间断的疯,看这部剧感觉就是,吵死了!而且他们不是正常人的情绪激动,他们真的就是在发疯。你但凡是按下几个发疯的角色不要让他们登场,至少可以让观众的情绪能够平和一点。还有就是简二的四个情报人员,张洁,田景野,童副总和阿辰,就既然都是给简二通风报信,需要这么多人吗?张洁都能帮你盯住陈昕儿,难道不能再帮你找个张立新吗?
工具人角色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张洁,感觉就是上来报幕的,帮简二传话。你说看完全剧说张洁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些人可能说干练,剧情是怎么体现干练这个特点的?没有,纯靠造型。我本来以为找年纪大一点的演员演这样的角色是因为后面有她的故事,需要演技上来诠释。结果真的就只是报幕而已,那我不怕犯忌讳的说,这样的角色你可以找一个长得好看的新人,还能帮你的宣发制造一下话题。这样的角色也包括后期的田景野,完全就是人肉背景,也就后面发现增值税发票问题的时候多说了几句话,可是这个增值税发票的问题,你完全可以安排简二直接发现,还能省点篇幅。
纸片人,那可就更多了,而且基本上也就是豆瓣上被喷得最狠的几个角色,他们被骂的这么凶,其实有很多和编剧分不开的。首先,宁妈,一会要宽宥宽恕,一会反手就是给女儿大耳刮子强调简家是仇人,在正常和发疯之间随意切换,而且还切换了好几次,而且每次切换过程基本只需要几秒,每一集打开的时候都不知道今天看到的是要宽恕的宁妈还是要复仇的宁妈。然后陈昕儿,有时候感觉她才是宁惠的女儿,同样的说疯就疯,一开始怀疑宁大和简二发疯不讲理,后来宁大和简二告诉她是仇人,就大彻大悟赔礼道歉,后面就是看见宁大和简二吃饭就又发疯,然后又赔礼道歉。当然还有程大小姐,一会爱得死去活来,那该是个重情的人,结果后面宏图一个电话就对宁恕翻脸绝情,一个重情的人,就算是被骗,那该是怨大于恨吧,爱恨一个电话就切换了,合理吗?宏图老老实实的混了三十多集,结果2集就把自己送进局子里。不是说不能转变,不能切换,而是变化要有铺垫和伏笔吧,比如程可欣为什么对宁恕的利用反应那么大,她明明之前说了受伤无所谓,你可以刻画成她是一个道德洁癖,从小到大一直遵纪守法而且特别以此为傲,证据是什么,之前她蹭了宁恕车但是坚持要留纸条,这样人物的性格就串起来了,可是你得加强这种串联才能使她后面做出那么大反应的时候大家不会觉得很突兀,怎么做,你可以给她加独白,加回忆,让爱和恨之间加一个支点,否则大家就是会觉得这个角色前后矛盾,奇怪,绿茶。
整部剧可能刻画的最立体最合理的几个角色就是宁有老公,张立新和小蔡,都有自己的复杂性和情感。
再说主题,我不清楚这是要让观众关注什么,反思什么,或者要让观众因什么事情被打动。早几年正午不是没拍过都市剧,都挺好反映的是亲情主题,欢乐颂主要反映的是四个女主的友情主题。这部剧到底想靠什么打动观众呢?如果纯粹是中年爱情,那就多加一点爱情的元素和情节,少给剧情到和他们两个人爱情无关的人上面。如果是宁,简,田三个人的神仙友情,那为啥田景野在整部剧后半段几乎没有戏份,结局那几集平均每集登场不到5分钟,连个自己的结局都没有。教导人要宽恕,结果这几个人打到最后还是进局子了,仇恨的始作俑者简大和宁妈最后都好好的,要报仇的宁恕最后还是捅人了,花了大半辈子调停的简二和宁大,最后和解也没谈成,反倒最后天各一方,那这么看,还是得有仇必报啊。
所以上面洋洋洒洒了一大堆,中心就是一句话,这部剧的重点到底在哪?主题上的重点是何种情感或者概念?故事上,你重点的人物是谁,非重点的任务是谁?确立了主题的重点,那和主题无关的故事就可以删,确立了人物上的重点,那非重点的人物就少上。坦白讲,我既然是小说改编,就说明我原本已经有了一个成型的故事了,我照着小说拍不就好了,可是不行啊,为什么,因为电视剧是有篇幅的啊。你小说可以写几十万字,可是我电视剧就那么1500分钟左右,所以难点是什么,就是弥补这个时间差,那我要你编剧的意义,就是给我划繁为简,突出重点。所以是不是原著做编剧真的不是重点,而且事实证明,原著做编剧只是噱头,往往结果都一般,因为术业有专攻。原著往往对小说有自己的情感,无法理性去对所有的情节做出取舍,也容易在影视化和小说不同的目标当中迷失。这部剧如果是一个以剧的效果为主要考量的编剧,他可以做很多简单的调整,比如编剧把小蔡和小程合二为一,让后面追去海南的是小蔡,你可以让小蔡的演员演也可以让小程的演员演,重点是这样你有更多的空间去塑造角色。编剧可以完全不让陈昕儿的妈妈登场,因为你虽然是为了解释陈昕儿偏激和家庭环境有关,可是你到了最后并没有给陈昕儿的结局和去向一个交代。编剧甚至可以让陈昕儿两次对简宁发疯合成一次,如果你要突出的是复仇或者临水3人的友情,这个陈昕儿完全可以提前下线,何必要在这个角色上浪费这么多波折。
总之,对于编剧,以后还是请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