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美国著名歌手,约翰·贝迪斯(Yesterday once more主唱之一)的死去,“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AN)步入了人们的视野。

有人说:“厌食症患者其实是在用死亡来证明自己的勇气”。

是呀,活活饿死自己,还有什么比这更需要勇气呢?

但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借助电影《骨瘦如柴》来深入了解厌食症,以及厌食症背后的心理。

本文一共把电影分为了4个段落,第一个段落主要介绍什么是厌食症,第二、第三个段落主要介绍厌食背后的心理,第四个段落则是描述了治愈厌食症的关键。

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性阅读。

厌食症真实的样子

电影的主角叫做“Ellen”,艾伦。这是个很常见的女性英文名。

...

有趣的是,“Ellen”实际是“Hellen”(赫楞)的变形而来,而赫楞被认为是希腊人的祖先,是一位男性。

除此之外,“Ellen”在“盎格鲁·撒克逊”的语言文化中,有“勇气”的含义。

这一细节在后续对我们理解厌食症会有很大的作用,但现在,我们先回到电影本身。

在电影一开场,艾伦便在一间医院中接受团体治疗,在团体中,一位患者吐槽着社会对女性身材的不合理要求:

你总会看到一个可怜的“减肥前”的胖女孩,在述说着“我讨厌自己,人们不喜欢我”。

然后当她“减肥后”,又会说:“你看,我减肥成功了,我变得快乐,因为人们都开始喜欢我”。

这是现实的反映,“厌食症”常常被看作一种“社会因素”主导的心理疾病,正是由于人们对“瘦”的病态追求,以及对“胖”的不合理厌恶,导致许多女性通过不断地节食来减肥,最终转变成了“厌食”。

当小编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解释,心里不免反问了一句:“真的吗?那怎么解释男性也会的厌食症呢?”

“生理需求”作为人们最强的需求,一个人真的可以仅仅为了“追求极致的美”,而承受住饥饿的折磨吗?

艾伦的回应说出了问题的真相:“都怪社会,世界真不公平,我必须得死,怨天尤人没有任何意义,就忍着吧”。

...

所以,在背后驱动着人们不吃东西的力量,似乎没那么简单。那是什么呢?不妨继续往下看。

镜头一转,艾伦出院了,她回到了继母的家里,而回到家后,艾伦做的第一件事是:“仰卧起坐”。

...

到了晚饭时间,面对着盘子里的食物,艾伦就像一台“热成像仪”般,随口就精准报出了各种食物能提供的热量。

...

而旁边的妹妹,亲切地给艾伦颁发了“卡路里阿斯伯格综合征”的称号。

此时,艾伦的继母也终于出现在了影片中,继母告诉艾伦,如果艾伦想要住在家里,就必须保持正常的体重,否则,艾伦将被赶出家门,送回她亲生母亲的家——一个原始的偏远乡下。

对于习惯了城市生活,离不开手机、iPad的艾伦来说,她只能无奈地答应了继母的要求。

于是,她们开始了称重。

而这,便是电影第一个冲击到小编的地方——十分重视自己体重的艾伦,竟然害怕面对体重秤。

这似乎是在说,她在希望自己身体越发苗条的同时,也会害怕着面对自己的真实体重。

...

无论如何,艾伦还是站了上去。看着体重秤上,骨瘦如柴的艾伦,继母除了感到心疼外,不免还有一点点“责怪”的意思。

她拿起手机拍下艾伦的样子,问道:“你觉得你这个样子很美吗?”

艾伦的回答是:“不”。可面对继母的追问时——“那么你将作何打算”,艾伦只用了沉默来回应。

到此,第一段情节结束,我们也可以大概归纳一下,什么是厌食症:

神经性厌食症,简称厌食症,是一种慢性进食障碍的临床表现,常见于13-20岁的年轻女性,男女比为1:11。

主要特点为特殊的精神心理变态、以瘦为美的躯体形象障碍,自我造成的拒食、催吐或腹泻,极度的营养不良和消瘦、闭经,严重的会造成死亡。

上面提及的“躯体形象障碍”(Body Dysmorphic Disorder,BDD)常常被认为厌食的主要原因,患者因为对自己的身材有“病态”的判断,所以才会不断地“减肥”。

正如在影片中,艾伦常常会用拇指和食指做一个测量手臂粗细的动作。

...

尽管艾伦已经如此瘦,但她还是认为自己的手臂不够纤细。

为了变得“足够瘦”,厌食症患者一般会使用两种方式:

一、通过过度的节食、禁食,过度运动来控制体重或减轻体重,如艾伦使用的仰卧起坐;
二、先进行暴饮暴食,随后通过自我诱导呕吐,服用泻药、利尿剂或灌肠等行为,实现减轻体重。

无论是不吃东西,还是过度运动,人为催吐、灌肠,这都会让人体丧失大量的离子,从而影响人体的代谢、内分泌与睡眠。

此时,“厌食”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吃与不吃”的问题,它会引起许多严重的并发症,例如四肢水肿,骨密度下降,器官衰退,直至死亡。

生理上的病变,同时会在心理上带来消极的影响,患者常常会伴随抑郁、焦虑、强迫等一系列精神问题。

正因这些严重的并发症,厌食症成为所有精神心理疾病中,死亡率最高的一个疾病(5%-15%)。

厌食真实的目的

回到电影上,影片的前10分钟,借助艾伦,我们了解了厌食症真正的样子。

同时,我们也知道了,其实她们的内心也很痛苦,她们知道自己骨瘦如柴的样子并非美丽,她们也会为自己的情况感到害怕,但她们就是无法停下来。

...

如何理解这背后的心理呢?我们接着看电影的第二段:

艾伦接受了新的心理治疗。

导演也借助了治疗师这一角色,为大家解释了“为什么会停不下来”,咨询师从“挨饿上瘾”的角度给出了一个解释:

正如健身一般,当人们爱上了“举铁”,爱上了“蛋白粉”,其他一切都不重要了,尽管健身很累,但他们就是需要一次又一次的举起杠铃,然后放下。

因为看着自己的肌肉变得更大、更结实,由此带来的充实感,能让人们忘掉疲劳、忘掉疼痛,以及生活中的种种“破事”。

...

“挨饿”,亦是如此。

“看着自己又消瘦了一分”便是厌食症患者每天要达成的“锻炼指标”。饥饿带来的身心上的“麻木感”,能让她们不必面对心中的焦虑、痛苦等情绪。

小编认为,本质上,这是一种控制感的缺失。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扮演着被命运扼住咽喉的角色——我们控制不了股市的涨跌,控制不了交通灯的红绿,控制不了电梯的升降,控制不了孩子的选择……我们甚至连自己都可能控制不了。

身不由己,多么可悲。

因此,一旦有一个机会能让我们体验那份“控制”的快感,我们会不惜一切代价,无论是“S”还是"M"。

这样的机会其实很常见——饮食、睡眠、运动……正如那句话说的一样:“我就算是死,也要死在自己的手里”。我想没有任何一句话更能比这句表达对“失控”的抓狂。

...

在电影中,艾伦同样有其控制不了,以至于需要通过厌食症来折磨自己的事情:

①别人的生死——艾伦曾画了一幅画,而她的一位学生因为这幅画而自杀。(此情节几乎一笔带过,不作具体分析)

②自己的家庭——艾伦出生在一个变态的家庭中。

父母几乎是在艾伦刚出生的时候便离婚,原因是艾伦的母亲其实是一个同性恋,她在生下艾伦后便决定“出柜”,然后决然地抛下了艾伦。

而父亲对艾伦更谈不上有多少关爱。在娶了继母后,父亲便以“工作”为由,消失在了艾伦的生命里。在影片中,艾伦的父亲只出现在了一幅合照里。

有精神分析学家认为,厌食症的患者其实是在用一种“令人瞩目”的行为来控制一段关系。

正如在影片中,艾伦的两位母亲实际上存在着巨大的矛盾。

亲母会指责继母没有好好照顾好艾伦,而继母也会攻击亲母,居然为了“出柜”而把艾伦抛弃。

但在面对着艾伦如此糟糕的情况下,她们都愿意暂时冰释前嫌。这两个破碎的家庭,得到了短暂的重整。

③她的名字——在艾伦接受的一次咨询中,艾伦表示对自己的名字不满意。

于是咨询师问道:“你何不自己重新改一个名字呢”?

艾伦不太确定地问:“我可以吗?”

在咨询师的肯定下,她改了一个新的名字——“Eli”(伊莱),在那一刻,艾伦露出了一个窃喜的表情。

...
厌食的勇气来自哪里

在电影的第二段,导演尝试从“挨饿上瘾”的角度为我们解释了厌食症背后的心理。

这确实是一个很不错的解释,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提到“不吃东西”,第一反应联想到的,也许是“自我的惩罚”。

这很常见,就像我们平时,如果没做好一件事情,可能也会罚自己一周不能喝奶茶。

...

当人们惩罚自己时,实际上是在对自己内在某一个讨厌的部分进行着攻击。

那么,对于厌食症患者来说,她们讨厌自己什么呢?

艾伦已经给出了我们答案:

前文提到,艾伦把自己的名字改成“Eli”后非常高兴。

有趣的是,Eli是一个男性的英文名字。

如果大家还记得文章开头提到的,Ellen是一个女性名字,但却是由男性名“Hellen”变形而来的话,那么大家其实可以感受到,艾伦也许不仅仅是厌恶自己的名字,她还厌恶着自己的“女性身份”。

...

但这还不够,这还是无法解释,一个人为什么可以把自己活活饿死。

正如我们常常都会说,“活着太累了,真想一死了之”,但这也仅仅是随口说说,因为“自杀”,是需要极大勇气的。

就连强迫症患者,都会有停下来的那一刻,而厌食症患者却可以眼睁睁的看着自己一天不如一天,看着自己逐渐不成人形,走向死亡。

她们的勇气是如此之大,却没有吞下一口饭的勇气。

正如在影片中,男主角卢卡斯邀请艾伦吃饭,而艾伦只是把食物嚼一遍,然后吐出来,就连艾伦原来最喜欢吃的糖点,都被艾伦拒于嘴外。

...

我想,这便是人们对厌食症最难理解的部分。

直到小编看到了影片的第三段。

在这一片段中,电影引用了安妮·塞克斯顿的诗歌,《勇气》:

...

这首诗,告诉了我们,每个人并非一生下来就拥有了勇气,勇气是一点一点累积的。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所谓的勇气,就是把别人对自己的伤害埋藏在心底,慢慢腐烂,形成煤炭,然后再咽下肚子里去。

这不免让小编想到,一个人在什么时候最需要勇气呢?我想恰恰就是我们最没有勇气的时候。

如果是小编,我的肚子已经塞满了“煤炭”,又怎么吃得下其他东西呢?此时进食,能得到的,只有“肠穿肚破”的下场。与其这样“壮烈”的死去,我宁愿慢慢饿死自己。

对于艾伦来说,婴儿被抛弃时,咽下了无助的煤炭;少年面对异性异样目光时,咽下了羞耻的煤炭;长大后被误会为杀人凶手时,咽下了委屈的煤炭。

这些都化成了艾伦坚硬的“盔甲”,给予了艾伦“杀死自己”的勇气。为什么要“杀死自己”?因为她的心底,一直有个声音告诉她:“你不配活着”。

转变的关键在于和解

电影用了近1个小时让我们理解了厌食症患者的内心。

而在电影的最后一部分,艾伦再次对咨询感到了失望,因为尽管她也开始能理解自己的内心,但她还是什么都改变不了。

不知怎么的,艾伦来到了她一直厌恶的“偏远的乡下”——艾伦回到了亲生母亲的家。

在房间里,艾伦和母亲进行了一番交谈后,母亲说道:

“你知道吗?在你出生之前,我有种不祥的预感。在你是婴儿的时候,我却很少抱你,没有和你进行感情交流,这些都成真了,我当时还不了解产后抑郁”。
……
“还有,我只是想让你知道。我接受了,如果死亡是你想要的,我现在接受了,我接受,但,我爱你”。

在这一刻,艾伦明白了,原来母亲不是故意抛弃了自己,当时母亲也病了,得了“产后抑郁”,而无论自己怎么样,母亲都接受自己,都爱着自己。

在那一刻,她谅解了母亲,并听到心底的一个声音:“你配活着”。

于是,便有了这一幕:

...

在艾伦和自己的母亲和解后,她也选择了和自己和解:

...

电影的最后20分钟,为大家展示了“家庭”,始终是治疗厌食症的关键。

至此,电影缓缓落幕。

关注我,每日更新有用的文章知识干货趣事,豆我可免费获得心理健康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