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和飞去看了电影《我的姐姐》,我说得带纸,她说不用,她不会哭的。

我开始哭的时候递给她纸问她要不要,她说不要,她憋得住。

看到后面两个人一起哭得一塌糊涂。

故事其实很简单。安然的父母因为车祸去世了,留下了二十四岁的安然和四岁的弟弟,整个故事围绕姐姐是留在家乡做不喜欢的工作、抚养弟弟还是考研去北京追求梦想、将弟弟送养两个选择展开。

怎么说呢?姐姐安然一开始看起来是最没有“人情味”的那个,不轻易满足弟弟想吃肉包子的愿望,为了过自己的人生固执地要把弟弟送给别人领养。真的,她太坚定了,坚定地“不合常理”。但是所谓的“常理”是什么呢?

常理就是女儿是要嫁出去的,房子该是留给弟弟的。

常理是姐姐的梦想和人生不重要,姐姐应该替过世的父母抚养弟弟长大成人。

常理是姐姐做什么样的工作不重要,女孩子不需要有太大的野心,关键是要穿漂亮的衣服讨有钱男朋友家人的欢心。

影片没有刻意去渲染和戏剧化冲突,出现的桥段都是很日常和生活化的片段。有的妈妈(安然奶奶)偷偷把西瓜给儿子吃还说不要让他姐姐看到了;姐弟俩(安然姑姑和安然爸爸)都要念书,姐姐不读给弟弟读;弟弟家里生了小孩,在国外打算做生意的姐姐放下自己的工作回来帮忙带小孩;姐姐挨揍吃竹笋炒肉,弟弟受宠吃红烧肉。

安然弟弟跟姐姐说,我们的爸爸好像不是一个人。

影片里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男性是什么样子呢?舅舅爱赌博,但是对女儿的爱也很真切。安然爸爸不喜欢安然,但是对儿子来说是一个温柔称职的父亲。安然姑父偷看安然洗澡,但是同样也会心疼安然姑姑的付出。

女性呢?为自己弟弟牺牲最多的安然姑姑,善良、忍让,但也是最为执着要劝说和道德施压让安然抚养安然弟弟的人。生了两个女儿、患有孕期子癫躺在急救床上的孕妇,也是奄奄一息仍坚持要生下一个儿子的人。

安然呢?她看起来才是最“不正常”最“冷漠”的那个,她为了自己的人生可以将亲弟弟送养,她为了考研去北京的梦想可以和交往五年的温柔体贴还有钱的男朋友分手。但是,她做错什么了吗?没有。

就像电影里说的那样,姐姐生下来就是姐姐,但姐姐也是个人啊。

为什么付出、忍让和妥协是身为姐姐所应该具备的“优良美德”?

姐姐的人生、姐姐的梦想,这些都不重要。不因为别的什么,只是因为她是姐姐。

姐姐是因为弟弟而存在的。

不是有了姐姐才有的弟弟,而是为了弟弟才会有姐姐。

这很不公平,但是这是“常理”。

弟弟一开始也不招我喜欢,他跟安然说这是我的家,爸爸说了家里的东西都是我的。他会把冒菜倒在姐姐的床上,他还会在姐姐和她男朋友家人在一起的时候,扑上去抱住姐姐叫“妈妈”,但是看着看着我就没法讨厌这个弟弟了,因为他实在是太善良又太可怜了。他为了讨姐姐喜欢不被送走,自己学着系鞋带,给痛经的姐姐泡红糖水,还说以后都不吃肉包了。他明明不想跟有妈妈味道的姐姐分开,但为了姐姐可以去北京实现梦想,自己努力去促成被领养。

我也不明白,为什么明明是大人们做出来的事情,最后收拾场子的却是小孩?为什么很多事明明是大人做的决定,最后承担后果的却是小孩?

电影里很多细节都让我害怕,更让我害怕的是电影里没有说出来的话。

安然梦境里她爸妈带她去游泳,然后两个大人骑着自行车走了,剩下手里拿着雪糕满头大汗的安然在后面拼命追赶的事是真实发生过的吗?

安然溺水的时候,她爸妈在旁边眼睁睁地看着是真实的吗?

安然跟姑妈控诉姑父和表哥,说小时候被表哥当沙包练手和被姑父偷看洗澡。那除此之外呢?她有受到过更不好的对待吗?

电影没有说,我也不敢想。

我知道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很多的不如意,但是我不能理解为什么对很多人来说,性别为女是原罪,性别为男是荣耀。我也不明白为什么女性的近义词是温柔和付出,男性的近义词是有为和坚强。

为什么有的女儿要拼命证明自己的乖巧懂事懂礼让才能值得被爱?为什么有的儿子天生就要背负整个家庭的荣耀?

这样的病态结构,对女性是不幸,对男性也不公平,但后者无疑更加幸运,至少他们不会一出生就让别人失望,他们顶多是让希望变成更大的希望或者趋于平淡。但对很多女生来说,她们出生后的漫长岁月都应该用自己的言行和品性将失望变成希望。

我从来不认为男性和女性应该站在对立的两面,我也知道男性有时候也能成为重男轻女的受害者,但是这些并不影响我同情安然、安然姑妈、还有躺在急救床上的孕妇。

我只是感到难过,因为这些不可理喻的事情是如此稀疏平常,因为这样的事情发生太多而变得顺理成章,因为所有的“难以置信”变得“本该如此”。

女孩和男孩都很重要。

一个人的价值不应该被性别群定义。

一个人的性别也不应该成为不被期待来到这个世界的理由。

这个世界,不应该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