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剧描写了一个很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女性角色,东亚家庭里面的姐姐。或者说,被忽略的女性的苦,女性的苦总是被显得那么理所应当,姐姐的存在在被忽略。
这部剧,相比于那种喊口号式的,女孩要帮助女孩,名为爱女实则把女性分成三六九等的不一样。编剧是仁慈的,是爱和理解陈若华的。在这部剧里,叙事的角度是跟陈若华是平视,不是俯视不是挑剔她你为什么不反抗,编剧用很短的篇幅讲了陈若华的原生家庭。
很多时候说陈若华是小苦瓜,我觉得这是国产剧的进步,因为她的苦终于是被正视的了,不再是一个冷漠的女儿,偏执的扶弟魔。
不同于樊胜美式的家庭,陈若华显得更为矛盾和纠结。陈若华经常陷入一种,妈妈爱我,妈妈不爱我的纠结中。一边是妈妈真的很爱我,从小很努力的攒钱,为了这个家,为了我和弟弟,一条秋裤穿了十年也不舍得换,我数学学的不好是我的问题。一方面是妈妈为什么不爱我,那么想让我嫁一个人,把我捆在她身边。
也不是苏明玉的妈妈,要求孩子报师范,干涉志愿的选择。秀丽是没有干涉过陈若华的选择的,想去北京读书就去了,想学文学自己擅长的也让学。
编剧带给了我们另一种在国产剧没大笔描写过的新的视角,一个在重男轻女家庭,压抑的环境生长出的姐姐的,自我意识觉醒和原生家庭的搏斗和纠结。
陈若华是纠结的,编剧也是理解她的。毕竟没有谁谁生下来是爽文大女主,母亲压迫你转身就走人,轻轻松松跟原生家庭来个了断。不同于樊胜美式很“传统的”重男轻女的家庭让人痛的很彻底也让人断的很彻底。母亲是爱孩子的,但没那么爱,更爱的是自己。
陈若华始终陷入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的过程和对于自己原生家庭的矛盾。她做不了那种“扶弟魔”,她有自己的人生,但是母亲又一个劲想把自己捆在自己身边。
感谢编剧和作者,描述了东亚女性身上这种,隐秘的苦楚,可以让陈若华身上的苦是被看到的。她们在和陈若华是一种平视的态度,不是从高到低的俯瞰。
不是那种被丑化的“扶弟魔”的形象,说女生狮子大开口向贫穷家庭要一大笔彩礼。
不再是国产剧里,那个吸干男方家庭的媳妇,那个暴躁易怒的大嫂,那个狮子大开口的扶弟魔。
编剧和作者,站在了一个和陈若华平视的角度讲了她的故事,说了她那些,隐秘的,不知道该怎么完整叙述的苦楚。理解了陈若华,不去谴责她为什么那么懦弱:“被压迫你就要反抗啊”,而是说了她的矛盾她的纠结,她自我意识和原生家庭的矛盾和冲突。
陈若华身上发生的每件事好像都很小,鱼肚子而已,妈妈切好的水果而已。单独拎出来讲,似乎就是一件很小的事,可是说多了又像祥林嫂。
但是真是鱼肚子那么简单的事吗?不是,是被忽略的方方面面,也是被打压的方方面面。
也感谢演员杨超越,她真的理解了这个角色,也把这个角色演绎的很好。我想不到还有别的95花演陈若华会比她更出彩。
她理解了陈若华的情绪,笑不敢大声笑,哭也得忍着。跑出病房到走廊哭,也得努力抑制自己不发出声音(用袖口死死捂住鼻子不让哭声太大这个小点真的有戳到我)。
她和樊胜美演绎的是另一种极端,那个暗淡的,压抑的,忍让的,讨好的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