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这个标题的时候,我的脑袋里冒出一个念头,这是张伟丽一个人的成就吗?还是伟丽与老蔡、鹤松、小John这些共同走过来的人共同的成就?我觉得是前者。张伟丽成就了她自己,一位世界冠军,一位武者,一个冒险故事的主角,一个对世界与自我都有所理解、有所体会的成熟的人。而老蔡等人在协助她的过程中,同样成就了自己,这是他们自己的故事。每个主体都有自己的声名与功绩,这是不可替代的,也是不可混淆的。在我的印象中,小孩获奖之后,总会习惯性地“感谢爸妈,感谢老师,感谢朋友”,感谢一切人,把功劳都推给支持者,把自己放在最后,就好像不这样做就显得忘恩负义、自私自利一样。今天UFC322,张伟丽在升重挑战蝇量级腰带的比赛中判定输给了“子弹”舍甫琴科,这是她有史以来最激进的一次挑战,也终于想起了最该感谢的人,“伟丽是一个跌倒了再可以站起来的人,伟丽是一个没有放弃的人,我非常感谢我自己,感谢自己的努力。”

张伟丽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个十分遥远且陌生的人,甚至是一个符号。大多数人从她与乔安娜的UFC248卫冕战中认识了她,包括我,那次比赛与国家名誉相关,乔安娜发表了一些有关疫情的垃圾话,而她暴揍了乔安娜一顿,她因此成了“民族英雄”,被捧上神坛;后来她开局不到一分钟就被罗斯高扫终结,又被拉下神坛,成为众矢之的;再后来,她精进技术,连胜几场,成了真正的“武术大师”,“中国第一位UFC冠军”,也成了诸多年轻女性的榜样,“女性力量”的代名词。她在大众面前的形象,要么是兼具冷静与凶悍的格斗天才,要么是沉稳智慧的引导者与鼓励者,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她的比赛片段与训练日常,永远那么专注、自信、游刃有余、无所不能,仿佛她生来便是冠军,她的故事线像口头诗人的英雄诗歌那样流畅又清晰。

这部电影主要记录了UFC261张伟丽憾负罗斯之后如何走出低谷的故事,也向观众展示了她的另一面,一个东亚小孩如何在并不那么理想的“家长”权威与教育环境下找到自我,成就自我的故事。


同其他的格斗运动员一样,张伟丽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在三十年前的河北,普通便意味着贫穷,好在她有一对支持她的父母,还有一条小狗,以至于在之后的高压之下,精神仍有栖身之所。伟丽的训练团队包括老蔡——团队的核心主理人,体能教练鹤松,泰拳教练John(伟丽叫他“小教练”),还有一位露面不多“老教练”(好像是教巴西柔术的,记不清了)。这个团队起初非常混乱,根据纪录片中伟丽的说法:教练之间缺乏沟通,各自安排,甚至没有一份明确的训练计划,让她无所适从,看不到突破点。在长期的疲劳训练下,伟丽的膝盖受伤了,医生建议休息十天;她肩膀和脖子的旧伤没有得到妥善处理,持续加重。而老蔡秉持着中式的“挫折教育”,见不得伟丽有一点清闲,也不愿意听她的想法,稍有错误就否定打压,这让她情绪濒临崩溃,几乎天天和老蔡爆发争吵。
【此处补充一点MMA相关的知识。MMA全称Mixed Martial Arts,中文“综合格斗”,也俗称为“十项全能”,其比赛方式包括拳击、踢击、肘击、膝击、摔跤、柔术,各种流派的格斗选手,只要不犯规(插眼踢裆打后脑,还有足球踢等危险动作),都能在比赛中发挥长处,也会因为短板而受到克制,其自由的风格使得MMA具有高度观赏性。伟丽最初的团队只有泰拳和柔术教练,没有摔跤教练,站立和地面两种技术无法联系起来(得把站着的人摔地上才能用柔术降伏嘛)。在这种粗糙的训练下伟丽还能打到世界顶尖赛事,真可谓天降英才了。】

离与罗斯的二番战还剩两个月的时候,伟丽前往美国,加入了赛胡多的训练营。亨利·赛胡多曾获得2008年55公斤级奥运自由式摔跤项目金牌,UFC男子蝇量级冠军,男子雏量级冠军,俗称“三冠王(Triple C)”。赛胡多的团队给伟丽制定了新的训练计划,帮她补上之前一直欠缺的摔跤技能(为她未来具有统治力的强势摔柔技术奠定了基础),还秉承“少即是多”的原则,削减了老蔡那些经验主义的、可能会损耗身体的重复性疲劳训练,最重要的是,整个训练营充满了愉悦的气氛,队友教练相互鼓励,“我们要她开心地训练,要看到她笑”,“She is great”取代了“她这样不行”。新的技能突破和鼓励的氛围,让伟丽找回了自信。在UFC268上,伟丽与罗斯展开二番战,虽然判定失败了,但是伟丽的进步大家有目共睹,她也能够坦然接受失败,不像一番站时那样耿耿于怀了。

自此之后,伟丽找到了自己的方式,在心理上,“万物皆我”,水杯里的水是我,树上的鸟是我,笼子里的对手是我,她甚至戏称“蔡哥也是我,所以他骂我的时候,我就不那么生气了”;在技术上,整个团队更加完善,学习了美国最先进的训练系统,后来也吸收了新的教练。之后的故事大家就很熟悉了,伟丽再次击倒站立技术凶悍的乔安娜,降伏了摔柔精湛的埃斯帕扎,判定战胜硬度和耐力惊人的莱默斯,判定战胜另一位中国选手闫晓楠,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重创外号“女小鹰”的苏亚雷斯(“小鹰”是前轻量级冠军,全胜战绩,以桑博摔跤闻名)。肃清草量级之后,她毅然放弃草量级腰带,升重挑战蝇量级冠军,在今天不敌舍甫琴科,既是失败,也是新的开始。



在电影中,伟丽训练期间的经历是一个典型的东亚小孩,确切来说是东亚优秀小孩的经历,她受到关爱与赏识,也遭到过度的压力和落后的教育理念,她在人生的某个节点绷断了弦,然后找到了自己的道路。她的经历一定会引发很多观众的共情——谁还没有在低谷期哭过鼻子呢?

首先是关于老蔡这个人,说句玩笑话,他在电影中的形象太过一言难尽了,我甚至怀疑过导演是否刻意抹黑老蔡,专挑他骂人找茬的片段。但是老蔡同意将这些镜头放进电影里,还出席了发布会,那就说明老蔡也成长了,他坦然面对自己的“失败”,成就了一个更好自己。

现实中的老蔡并没有电影里那么坏,否则也不可能和伟丽合作到现在。他发现了张伟丽的天赋,是她的伯乐,他帮助伟丽组建团队,联系经纪人,签订合同,为她处理一切琐事,早期自己出钱帮伟丽训练,这一点在电影中也略有体现——他抱怨每个月要花一万块钱请鹤松教练来训练张伟丽。“小教练”与“老教练”的费用虽然没有提到,但肯定不低。电影主要呈现了老蔡的另一方面:一位严厉的暴君。他不允许伟丽有一点空闲时间,严格限制伟丽与家人通话见面的时间,见缝插针地批评伟丽,给她安排过重的重复性训练。当她情绪出现问题的时候,从来不安慰不鼓励,迎头就是一顿毫无用处的大道理。他的口头禅是“你看你”“你这样不行”“你得说她”,随意对团队里的人发号施令,稍有不同意见就呛人,说丧气话,美名曰“我这是在提意见”。而伟丽每天都在哭着反驳,“能不能好好说话”,“他总是这样”。我在电影院坐了一个半小时,看到后半程,老蔡一开口我就打心底里烦躁,难以想象伟丽承受着怎样的压力,也难怪她总是和老蔡吵架,连“小教练”John也不待见他。

老蔡是一位典型的东亚式“家长”——尽管他与伟丽并没有血缘关系,你问他爱不爱孩子,那肯定爱的,他一心为孩子好,出钱出力来支持她。但另一方面,他受限于自己的文化水平和成长经历,无法处理与团队成员的关系,也在伟丽需要进一步突破时力不从心。我将老蔡式家长的过失总结为:他们忽视了孩子的主体性,也忽略了自己的成长与学习。

在电影前半段,伟丽多次提出自己需要一份训练计划来自我督促,但老蔡无法协调教练做出计划,他凡事都自己拿主意,不和伟丽商量。他把伟丽当成一个训练机器,我让你练什么,你就跟着练什么,哪里练得不对,就立刻打断修正,每个功能需要反复执行、反复调试,直至达到满意的强度与熟练度。但人不是机器,人需要了解原理、主动反思、自我修正、养成习惯,建立自己的秩序,最终才能进步,外界频繁的安排与纠正只会徒劳耗费心力。老蔡的干扰破坏了伟丽的自信和内在秩序,导致她一段时间内“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另一方面,老蔡又无法提供有效的安排与纠正,他能做的只是榨干她所有的时间与精力去重复训练,似乎只有这样才能疏解自己的焦虑,却把焦虑转嫁给了伟丽。

老蔡也是我国落后的训练观念的一个缩影。中国人很能吃苦,有一部分人吃苦熬出了头,获得了一些成就,便极度依赖这个路径,殊不知外面的世界已经天翻地覆。看到赛胡多的训练营时,观众能切实体会到在格斗训练方面中美差距之大,不亚于当年李鸿章访美。就电影呈现出来的部分来看,赛胡多的训练营会在完成训练目标的情况下尽可能保护运动员的身体,能用高压氧舱就不做有氧,减少膝盖损耗,能用盐浴脱水就不捂着厚衣服跑步出汗,以免影响后续比赛中的运动表现,尊崇“少即是多”原则,以三星期为一个周期制定训练计划,不贪多求快。训练营人才济济,每一个专项技能都有人教、有人陪练,有赛胡多这样经验丰富的前冠军评估指导,还有与罗斯风格相近的女队员陪伟丽实战训练。美国的训练体系无疑是先进的,他们起步更早、规模更大,更重要的是,他们在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体系。相比之下,老蔡代表的国内理念是基于经验主义的,极度崇尚苦难,“只要练不死,就往死里练”,“压力越大,动力越大”,这种理念让很多运动员在上赛场之前就身体报废,让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前就油尽灯枯。这种理念的固步自封性在老蔡身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面对着赛胡多训练营里先进的训练体系时,老蔡在一旁急得哇哇叫,“她把之前的东西全丢了”“她不跑步她的腿就软了”,“我只相信打一百拳打十拳更熟练”,“我只相信这个胫骨它一段时间不踢就会疼”……“我只相信”,多么热血沸腾又无用的一个词,后面加上任何常识性的句子,便是一句振聋发聩又空泛的大道理。而这些道理中,有多少是真的“建议”,有多少是维护权威的宣言,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外部的精细化安排与频繁干扰,缺乏内在秩序的培养,崇尚重复性的苦难教育,出于捍卫权威的固步自封,这便是伟丽所面临的环境,也是几乎所有东亚小孩所面临的环境。最为恐怖的是,这种外在环境已经随着成长经历内化成了一些孩子心灵的一部分,当他们终于获得时间和经济上的些许自由时,已无法安排这些自由,他们丧失了生活乐趣与生命意义,持续鞭笞自己,急于前进却没有方向。

伟丽最终突破了困境,“万物皆我”,通俗来讲是重建了自己的内在秩序。当她有了明确的方向,外界的安排与干扰便无法左右她的心智,她不再害怕老蔡,也不再对他生气,老蔡成了一位脾气不那么好的辅佐者,而不是压迫她的暴君。在电影结尾,老蔡似乎也柔和了很多,对采访者说不能像很多家长一样“为了她好”而总是骂她,这样不对。在伟丽成长的时候,他也成长了。


这篇文章本来想谈谈伟丽,却花了大篇幅去讲老蔡。一方面是因为,我还没有成功建立起内在秩序,我还处在对抗外部环境这一阶段,所以,当我看这部电影时,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伟丽所面对的外部环境上,而老蔡就是外部环境的缩影。另一方面,我国大多数自传类电影都讲究细致描写困境,粗略概括破局过程,顿悟式转变心态获得成功,所以我们不得不更加聚焦于主人公所遭遇的外部挫折。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相比起赞美,我更擅长挑刺(我心中也住着一个老蔡,天天挑我刺),而伟丽在我眼中是几近完美的,这种完美在于不断成长与自我反思。从她第一次战胜乔安娜卫冕以来,我看着她被捧上神坛又跌落泥潭,看着她被罗斯击倒之后情绪崩溃地冲裁判抱怨,我在网上和侮辱张伟丽的人吵架,删除朋友圈中讽刺她的人,又看着她从逆境中爬起,在笼子里击败一个个对手。MMA是一项充满不确定性的赛事,“你永远不知道笼子里会发生什么”,但是张伟丽让人觉得分外安心,似乎无论出现什么状况,她都能从容应对。张伟丽对我而言,不能说是“最喜欢的选手”(我最喜欢的选手是托尼·弗格森,他也是伟丽的偶像),而更像是“我们的女孩儿”,我们祝贺她,为她高兴,感恩世上有如此闪闪发光的女孩儿。

至于如何建立起内在秩序,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人而异,我们无法指望一部电影能教会我们些什么。当我看这部电影时,纯粹地祝贺张伟丽女士的成就,不参杂一丁点焦虑,“快学学她的方法”,“看看别人那么努力,再看看你”,“你看你肚子上的肉”,“快想想你毕业后要去干嘛”,“论文还没写完就来看电影”,我甚至还能顶着表达恐惧症打出这么多字,那已经比以前更好了,感谢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