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毕业》第四集,听了十分钟的韩国语文课,而且想听女主一直讲下去。
讲课前,作为补习班老师的女主男主有很多次关于语文课怎么上的争论——只聚焦在应试考点,还是从“多余”的背景讲起,让学生了解作者,理解课文?
我非常非常共情女主,在行业的竞争压力,和应试环境的需求下,考点为先就是赤裸的现实。它直接显见地影响着你的工作绩效,单位的名声评价,学生的高考成绩。但同时,我也很想看到一堂让学生喜欢上文学的课,是怎样的。
最后的公开课中,女主上课前擦掉了写到一半的课文标题的板书。转过身面向着眼前唯一到场的学生,“请问你叫什么名字?”“李时宇”。她说,“时宇(「我看见你」,看见你作为时宇这个人,而不只是一个来上补习班的生源),你知道朴婉绪作家是谁吗?”
然后她开始娓娓道来,不时发问,这个作家生平所经历的历史事件和家庭环境如何影响了她这个人,这些时代痕迹与个人经历又如何映照在她的作品里。
以及,这些事情,和我们学生又有什么关系?
和此刻女主上课的画面平行剪辑的,是十年前男主曾作为女主的第一个学生被她引导着,开始爱上阅读,自发想要学习的场景。
当时的男主是一个不想学习的吊车尾学生;此刻的时宇则是一个能考年级第一,但并不真正喜欢文学的人。倒数第一的学生找到动力,开始努力学习;能取得高分但并不兴趣文学的人开始双眼放光。对文学的热情,和对个人唤起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他们的人生轨迹由此发生变化。
怎样算是一堂好的语文课?文学能给人带来什么?
十年后男主对女主说,“你让我变得喜欢阅读,让我变得享受解题的过程。当我感受到的想法就是答案的时候,我开心到就像是要飞起来。”
“所以课本的内容,反而让我变得开始好奇,那些(课本之外)被省略掉的故事。”
看完这集想起我中学读书的时候,也想起我是一个长久以来都没有对文学、语文产生很浓的兴趣的人。
我们的高中语文老师非常厉害,讲课时能把知识点清晰地串联起来;在任务驱动型作文刚出时,就把这个类型详尽地拆解讲授,当时的我当然也觉得能上这样的语文课是一种幸运。
但在我毕业很多年之后,把曾经熟记的知识点和应试技巧都忘却了以后,说到“语文课”想起的第一个画面,是高一的时候,她在杨绛去世那天,在那堂课的开头含泪和我们讲述着杨绛的生平经历和作品。杨绛的作品并未被收录在那时的教科书里,那是一个与课文、考试都“无关”,关乎着“我想同你们说这些”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