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rst,作为一个看过无数遍原著以及78年电影的人来看,这次的改编简直不忍直视。删去了最喜欢的上校,很有趣的“愤青”,以及德国医生等角色,对奥特本母女和夫人仆从的角色大动手笔(仿佛现在只要拍电影,不管合适与否都要拿时政说话),又加上了变形后的原著母子,整个呈现出的效果就是使配角们失去了原本的幽默与个人特色,变得既乏味又难以忽略。
相比于这版删去原著经典台词,聚焦于“三角恋”何其狗血,原著及78年版以片中主角感情为切口,更多聚焦于爱情中的宿命感于希腊式悲剧色彩,带给观众更深的思考。
给波罗强加感情线大概是最不能理解的。硬生生把波罗从喜欢动用“灰色细胞”的大侦探变成了一个因失去爱人备受折磨只想回去种地的农民…而且全片无论是配角还是波罗本人都无数次 认 真 指责其“自私自利,办事不力,对不起所有人”等等,严重侮辱了阿加莎所创造的人物形象。
最可怕的是到最后观众居然会有“侦探不可靠”这一想法…
second,从讲述及拍摄手法上,本人看到了十分刻意的“炫技”痕迹。开头还是《东方快车》的老毛病,一定要有一个与本案毫不相干的事件去证明波罗是一个聪敏的人——这一点其实完全可以通过后面的文本或衬托来展现。
导演无数次改动原著——从人设到情节——想尽办法加入自己创造的“互文”,却只显得苍白无力。《东方快车》里还算加分的摄影美学在这里由于与故事情节的零散而成了累赘,毫无用处之余徒增视觉疲劳。
以及多个横摇镜头,仿佛关键人物进行严肃对话只有这一种表现方式,看得本人头昏眼花…
卡司虽然强大,但不知怎的演技纷纷离线,加上怼脸镜头产生了难以言喻的“化学反应”…
在表现亲密关系上,78年我们可以从演员的眼神里看出痴狂亦或迷乱,而本片似乎除了making out everywhere之外什么也没有…
原著和78年版的叙述都是从一开始观众就跟着波罗的耳朵去听到每个人的秘密,去看到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后面被掩盖的真相便神秘却又合理;而这里前半部仿佛纯粹磨于一场狗血三角恋,后面在观众一无所知之时突然把所有线索倒豆子一般倾泻而出,产生严重的割裂感。
本人大感离谱的还要数波罗和凶手的那场“枪击案”。这部写于英国人之手,人物多为英国人的作品本身应带有一种属于英伦的淡淡疏离感及典雅优美,导演虽身为英国人但本人却在这部作品从人设,背景到“枪击案”都感受到了一股浓浓的“美国气息”…
原著,78年版&叙述,拍摄手法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随便写写
2024siff, 第十五部耳机里的人站在了眼前,比我想象中任何时候都要鲜活,充满生命力。最开始印着花花大脸的鼓(不是)出现时候就开始心跳飞快,然后牙一开嗓眼泪就唰唰流…一个半小时太短了,39和drowse甚至都没唱到,但整场下来挡 ...
随便写写
大银幕.4.5☆ 虽然是体育电影,但实际上反向聚焦到个人,占比最多的还是日训和日常。默片字幕,定点镜头,被突出的拳击声与其他相应的被弱化的声音,加上手语,种种表现形式在给了观众沉淀信息与感情的同时也为影片带来了和主体相符的韵律感和静 ...
随便写写
Sometimes things are just so tough...too tough... All trivia add up, pile up...so frigging high...And u almost can ...
海洋世界,Neytiri,图鲲和不再坚定的内核
卡梅隆给我们带来了新的世界,海洋之境如此震撼。镜头语言和声音运用依旧顶尖。我们可以看到在镜头转向Jack一家时他们就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他们的眼睛闪烁着阳光和,反射出鳞鳞波纹,而镜头转到军方时尽管他们有纳美人的化形,他们骑龙,跳跃, ...
一个记录
郑州 #香港经典电影主题展 Day2再一次被震撼。这次看注意到了很多小细节,阮的手,放在桌子上,拿烟草放在口中,而听完黎的话之后静静地拿下去,把那点烟草也静静地扔掉...镜头里阮总是一个人,或是有什么东西充当分界线把她与别人分开,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