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说丧尸题材老套,但当丧尸出现的时候,还是会有人抱着期待去看。在学校里发生的丧尸恐怖故事,吸引力尤甚。《僵尸校园》首播当天,就已经有万人看过评分。

人人诟病韩国拍太多丧尸片,自《釜山行》大获成功以来,韩国影视剧和漫画产业的丧尸题材层出不穷。而校园暴力、时政、人性等等关键词,在韩漫中更是泛滥成灾的博眼球元素。《僵尸校园》同样利用了这些元素,如果不是看剧照里有民众和军队的冲突,我也不会这么积极去看这部剧。

...
看了才知道是军队在镇压僵尸

于是,我浪费了12集✖️55min的时间。

一、他们为什么执着于行尸走肉

很多观众都想吐槽,为什么韩国要天天拍丧尸剧,是捅了丧尸窝了吗?

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僵尸校园》中的僵尸,是哪种僵尸。

这种僵尸,也可以说是丧尸,滥觞于海地巫毒教文化。传说巫毒师给海地种植园的劳工下咒,让他们死了也不知日夜地在种植园里劳作。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占领了海地,政治格局影响了文化的输入和输出,于是这种“行尸走肉”通过美国的一位旅行作家的描写,传播到了美国,这也就是美国最初的丧尸文化。

从每个年代的丧尸电影中,可以看出它的演变——《白魔鬼》(1932)、《我与僵尸同行》(1943)、《活死人之夜》(1968)、《活死人黎明》(2004)。多年来,这种怪物从个体变成群体,从巫术变成传染病,从资本主义对人的压迫变成全球性的灾难,丧尸文化在美国人的镜头下进化。

...
蛮喜欢这部《我与僵尸同行》

那么,为什么在韩国的文化产业中,丧尸题材越来越多?

政治格局确实会影响文化的输入和输出,诚然抛开韩美两国之间的政治关系,美国丧尸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确实能够影响到了韩国的影视剧创作。而我并不认为这是一种文化入侵,丧尸文化起源于海地,发展于美国,难道是海地对美国进行了文化入侵吗?肯定不是。

对于韩国的文化产业来说,这是一种利益交换。

美国奈飞公司的全球化策略,把韩国影视市场作为亚洲战略要地。奈飞的选择得到了不可估量的回报,去年的《鱿鱼游戏》成为了一个现象级全球爆款剧集,甚至有朝鲜人民走私《鱿鱼游戏》U盘被判死刑,观看此剧的朝鲜学生被判无期。政治影响抛开不论,奈飞公司就因这部剧,市值暴涨1200亿。

韩国的受益也显而易见,据奈飞的一份报告统计,2016年至2020年,奈飞为韩国经济增长贡献了约5.6万亿韩元(约47亿美元),为韩国的文化产业提供了一成的就业岗位,包括漫画业。而奈飞上调韩国地区的会员价格,据奈飞所说,也是为了帮助韩国进行更好的文化创作,事实上,他们也这么做了。

...

这种文化输出,导致《王国》、《甜蜜家园》、《僵尸校园》等等奈飞制作的丧尸剧层出不穷。

...
《王国 第一季》评分8.6

但是,执着于丧尸题材,并不是一件值得诟病的事情。

僵尸病毒在剧中产生的巨大冲击,暴露了社会秩序的脆弱。无论身份地位如何,在灾难面前,无一人能够幸免。击垮权威的并不是什么热血沸腾的革命,而是丝毫不听恐吓和劝说,一波波向活人扑来的丧尸。不论是秩序还是混乱,都会崩塌重塑。

由于丧尸的死亡隐喻,导致这种影视剧的叙事方式着重于生存论——活下来才是最重要的。而这也完全符合当代社会的情绪支持,在这个人人自危的后疫情时代,丧尸题材正好为我们的集体焦虑找到了出口。

极具吸引力的丧尸题材,再揭点韩国政府的短,民众爱看,金主奈飞也爱看,为什么不拍呢?

但不得不吐槽《僵尸校园》,奈飞工业化的流水线生产,让它有着精美的外壳,服化道和特效都没有任何缺陷,可惜内在却空无一物。

光是人设降智,千里迢迢送人头的桥段,就已经让“生存论”的叙事逻辑站不住脚,当然会让观众不爽。

二、恐惧与煽情

海地的巫毒术士让种植园里的劳工死后变成僵尸,仍受奴役,是一百年前种植园劳工生存的恐惧。

而现在,这种恐惧转化为,死后的人仍然要攻击最爱的人的恐惧,而活着的人要承受与最亲密的人成为敌人的痛苦。这也就是《僵尸校园》中的最大的恐惧。

成功制造这种恐惧,则是这部恐怖类型剧的制胜关键。

但是,《僵尸校园》却将这种恐惧,拍成了在紧要关头刻意放慢速度不逃命却煽情的致命短板,让观众干着急,甚至有想要直接弃剧差评的冲动。例如女主闺蜜、男主妈妈、女主爸爸等人变成僵尸的时刻,全部都在煽情。

...

这也暴露了一个问题,这部剧塑造的人物并没有对于生命的一视同仁。主角团自己的亲人变成僵尸就不能打,别的僵尸不也是别人的亲人朋友吗?女主只对自己的同伴有圣母心,对别的丧尸为什么不能用爱感化呢?

如果说泛滥的煽情已经让《僵尸校园》的魅力大打折扣,那么不合时宜的谈情说爱则是对这部剧的致命一击。青春校园爱情题材跟丧尸题材完全是两味相克的药,毒死了整部剧。

...

在原著漫画《极度恐慌》里,男女同学们并没有在丧尸来袭的时候展开爱情线,而是插科打诨般地斗嘴或者调戏。而剧集的感情线过于明显,导演想利用感情戏煽情的目的也暴露无遗。

...

三、虚假的阶级

无论是早期的丧尸电影,还是如今的《僵尸校园》,它们都有一个迫使人变成鬼的根源。曾经是农场主对劳工的压迫,现在是混混霸凌学生的压迫。

制造丧尸病毒的科学老师,用猫与老鼠来比喻混混和被欺负的学生,用老鼠死前反抗时产生的物质给人注射,放大动物本能中的暴虐,把人变成鬼。

于是,《僵尸校园》一直在刻意划分这种阶级差异。

富学生骂穷学生,坏学生欺负无名小卒,校长压迫老师,军人抛弃幸存者。

很显然,导演想要故作高明,于是他让科学老师用《圣经》砸自己变成丧尸的儿子,想要展现与宗教的倒错;给科学老师一个美国生物学博士的身份,有头有尾的实验记录甚至有点科幻片的错觉;为了阶级矛盾而制造矛盾,把校长从漫画里和蔼的扫地老头变成了一个要学校名声,死都不报警的蠢蛋;伪善的政客和她狐假虎威的狗腿子,被一个行动总司令搞到被迫辞职,无论研究药物还是轰炸扫荡,都归司令管,仿佛韩国正在经历军事独裁。

...

空有其表,是大多影视剧的通病。他们看似在关注现实,看似在剖析人性,看似在对抗压迫,实质是在敷衍观众。

我们对《僵尸校园》的疲态,并不真正是对于丧尸题材的疲态。只是我们期待爽剧,但它没有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