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看开头,本以为是只值三四星的剧,因权谋和用兵之道写得过于儿戏。可抹着泪看到临近结局,我忽然想通了:这本就只是一个传达爱情的剧,传达爱情如何教人成长、成就自我,何须多余的点缀?

36岁,是陆鸢最智慧成熟、熠熠生辉的时候,而这时的她之于沈不言,不过是个陌生人。她将情意深埋于心,而此时的沈不言,注定是要伤她的。沈不言甚至需要在此后一度度逆行于她生命的时光里,才能看懂她笑颜下隐忍的泪水。

26岁,是陆鸢知性与韶华并存的好年华,她懂得如何对民对国好,也懂得如何爱人。这时的沈不言因她救命之恩,已在意起她。我认为沈不言是于这一次的穿越中将心中对于陆鸢的感激和怜爱慢慢升华为爱情的。他因而承诺留于她身旁,甚至为她甘以生命犯险、揽下刺杀李丞相的罪。而在他的匕首捅入李丞相心口的刹那,他便已知道,他无法再留于这个时代。

21岁,是陆鸢兼具烂漫感性与冰雪聪慧之时。这时的她已有了纵观大局的判断力,虽然对于李丞相一事尚不能辨清是非,却对沈不言一往情深。竭力揽下庙堂重责,却并不太懂得如何爱人。在沈不言不知她玉佩来历之时,她已信了沈不言来自未来。在家国大义与个人情感的抉择间,她却注定是要辜负沈不言。沈不言选择留下的那个大雨夜,她也曾倍受感动。而沈不言的消失,让她哭奔在雨中,却也决定了5年之后的再相逢,对沈不言隐瞒她与他相识之事。

18岁,是陆鸢心如璞玉、天真灿烂之时。这时的她不通世事,更不懂爱人。沈不言授她诗书,为她讲解兵法政要,成就了后来的她。然而,璞玉般的她却能说出:“我宁愿承受失去的痛苦,也不愿一辈子麻木不仁。”这是沈不言和后来的陆鸢再也说不出的话。然而这时的沈不言因为几经穿越,又为病痛所侵,已是老人般的心境。18岁的陆鸢,注定是要伤他至深的。在因沈不言的教导,陆鸢萌生出自我意识时,便决然离开他去担负国之重任。

而临终前的陆鸢,却因历经沧桑,而理解了一切时空里的沈不言,轻易原谅了沈不言第一次看向她时陌生的目光。

这是多美好的女子。尽管沈不言一直是在一个密集的时空里与陆鸢一次次相逢,他却是陆鸢实质上的老师。哪怕,他比初见时的她,要年轻得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如果这不是一个逆向交错的时空,还会种下这样的因果和果因吗?不,未必会。

年轻时,陆鸢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当她终于可以将她爱的男人留在身边,这个男人却不是那个爱着她的人。

而沈不言若在任何一段时空中留下,陆鸢也成就不了她自己。是她,自己成就了自己。

如沈不言最后所言,鸢,不是纸鸢,而是鹰。她不需要被牵着线,所以,年迈的他为年幼的陆鸢起下名字,放她一个人走。

人的路,都是要一个人走的。

而他,用漫漫余生,在故纸堆里,在键盘起落间,为她密密绣下重重行文,为她正名于后世,还她另一寂寞时空下本该有的辉彩华年。

临末,一对两鬓斑白之人的魂灵隔着时空对话:“我想你了。”胜过故纸堆里诗文经赋,万语千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