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土动画电影《蜗牛回忆录》,讲述一对双胞胎分别被收养、分离又团聚的成长故事。90分钟的黑色幽默、孤独、创伤、救赎,但印象最深的还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部电影又专业又真实。

(1)行为背后的心理创伤

电影里的姐弟被分开收养。追求极致自由的夫妻和追求极致压迫的夫妻都不适合养孩子。例如姐姐看似过得好一些,心里却缺乏安全感。弟弟更惨,被宗教压迫。

于是,姐姐开始偷窃一些并不真正需要或昂贵的东西、购买、囤积,这是因为她感到被忽视、需要填补内心的空虚感,或者试图通过拥有物品来获得一种替代性的满足,试图建立安全感。

除了电影里的这种情况,有时候偷窃和囤积也出现在控制感缺失的孩子身上,当孩子在生活中感到无助、失控,比如家庭变故、父母冲突、学业压力大、被欺凌等时,偷窃作为一种主动获取的行为)、购物作为一种自主选择行为、囤积作为一种决定物品去留的行为,可能成为他们重新获得控制感的一种方式。掌控物品让他们感觉能掌控一些事情。

而所谓的蜗牛,不仅是姐姐对母亲的思念寄托,更象征着她背负的创伤与自我保护机制。

(2)放手的心理学意义

奶奶在去世前说,或许到了我们都该放手的时刻了。那一瞬间真的很感动。

奶奶真的很豁达——如果我们不能面对死亡,有一种可能是我们没有好好活过,或许正是因为这辈子无愧于心,到最后那一刻你才能真正的放手。但这句放手还是让我意识到,无论你如何好好活,面对死亡对任何人都不容易,不仅仅是活着的人不舍,死去的人也在爱着你,爱着生命。

而姐姐的放手,是对过去的放手。

过去偷窃、购物、囤积的是姐姐的“小我”,这并不是姐姐的错误,只是她的认知失调或者行为失调。姐姐的放手是告诉“小我”,“你的存在曾经保护了我,而我现在不需要你的保护了,所以,谢谢你为我做出的努力,现在我们都该放手了”。

实际上就像奶奶说的,我们被放在牢笼里,牢笼并没有锁。只要我们愿意,随时都可以走出来。

心理学上也强调每个人的独立性而非依赖性。你不可能绑架某个人去进行心理咨询,还盼望咨询师强迫这个人像上课一样听讲,最后强迫他变得健康。有一些人没有准备好,有一些人将生病当作逃避成长的借口,有一些人已经适应了环境而你所谓的“帮助”还有可能害了他们。

因此你只能去尊重每个人的自我决定权,相信每个人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和内在的成长潜力。也就是说,只有自己可以救助自己。

(3)自助是通往救赎唯一的路

这也是我特别喜欢弟弟的结局的原因。生活总是残酷的,没人帮你报警,报警了警察也未必会来,看似应该帮助你的亲人实际上也面临着自己的心理困境,他们不是不想救你,他们是真的缺乏力量。

看完《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再来看《蜗牛回忆录》,最有意思的是,在哥哥被驱魔的时候,弹幕说这是“荒谬戏剧对现实的隐喻”,我心想这不是隐喻,哪怕你考上了哈佛大学还是会被驱魔,如果你的家人真的信这个。

弟弟一直都很勇敢,就像小时候哪怕误以为会死也还是要输血救姐姐,长大后被电击也要反抗烧毁教堂。

就像影片中那句,像蜗牛一样,永远前进,永不回头。最后姐姐烧掉囤积物,弟弟在这一生中,一次又一次的打开鸟笼,邻居家的鸟笼、养父母家的鸟笼、自己的鸟笼。

人贵自助,只有你能帮助你自己,也只有你必须千千万万次救自己于水火之中。

向前走,不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