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非常强调思想在文艺作品中的作用,毕竟托尔斯泰身处的是宗教氛围浓厚的俄国。但即使生长于如此看重精神信仰、诞生了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思想家的俄国,他也认为思想在文学作品中起到的是辅助作用:

“如果把用文字独特表达出来的任何一个思想,从它所处的纠合体中单独抽取出来,便会失去自己的意义,并可怕地贬值了。”

看完整部剧,编剧给我的感觉就是从原著小说中抽出了小说表达的关键思想,却没有安顿好这些思想,这些中心思想悲哀地贬值了。我个人认为,编剧可能把原著小说宣扬和平的这个中心思想抽出来,想要在整部剧中表现和平的重要性;编剧把原著小说纯爱这个思想抽出来,想要表现利用人与人之间的爱与救赎来对照战争中人与人之间的伤害;编剧把原著小说中“择一事,忠一生”这样的敬业、对自己职业的热爱的思想抽出来,想要突出主角们坚韧勇敢的人物形象。

总的说来,编剧和我们观众看了原著小说之后,所把握到的中心思想差不多是一致的(毕竟高考常考),但是编剧需要比观众思考的更深,因为编剧将小说改为影视剧,意味着对原有小说的语言、文字、形式的“创造性转化”(当然,转化的不好就成了“破坏”了),小说的文字拥有一定的“容错率”,读者的想象和动作可以填补一定的空白,自动纠正一些偏离,电视剧的画面则没有给观众留下这样的空间。

就拿叙事节奏来说,宋冉踩到地雷这件事在读者的想象中可能自动配了一段紧张的bgm、加了李瓒额头的汗水,因为情绪的紧张和对接下来情节的期待,读者会不自觉的加快翻页的速度,从而使这段情节更为紧迫和引人入胜。但是电视剧可能就没有这种想象的余地,在开头看到这段其实就已经有点劝退我了:平缓的配乐(以乐le乐yue衬哀情?)、“闪电”(疯狂动物城)般的对话速度、不明所以的眼部特写、着急逃命时候的慢镜头……在编剧和观众的心里,这里提取出的中心思想可能既有主角们勇敢无畏的性格(阿瓒排雷技术高超和宋冉作为战地记者不惧危险往前冲),也有主角们对彼此的好感的升温,即人与人之间的爱。恋恋剧场的导演似乎只把握住了后者,且后者大大地压倒了前者,刻意的镜头让人一眼识破剧本想让两人相爱:深情的对视、老套的扑倒,慢镜头与“现实状况”的偏差更是让人难受,本应紧急的局面被延宕且并不扣人心弦。

整部剧给我的感觉就是编剧提炼出几个中心思想,总结出了一些关键情节,然后用这些关键情节去附和中心思想。虽然弹幕上常常飘过小说中的“名场面”,给人的感觉却总比小说中的乏味不少,我猜原因在于编剧没有把人物形象完全立住就开始完成反映中心思想的任务,或者说纯爱这个中心思想远远压过了其他两个中心思想(导演在开头两人还不熟的时候就安排那么多暧昧的镜头就是这种压倒的反映,比较自然的反映方法可能是解决了眼下宋冉的踩雷困难之后二者各自奔赴自己的岗位,就既交代二者的相识,又交代了二者对工作认真负责,而不是宋冉一直追着找阿瓒)。

就像结局,最后两个发着光的人我也笑了,还不如给李瓒的国旗披在了宋冉身上呢,生命的高光也没了,变成了“私奔”,家国大爱、职业操守变成了小情小调,什么年代了还殉情。如果在临死的时候主角能够说:

“我已经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我接受BE。

觉得观众喜欢看谈恋爱,就用纯爱一个中心思想盖过其他所有思想,让本应脱俗的偶像剧反而不如踏踏实实拍的恋爱剧(参考粱洁《我好像遇到了救星》),这部的班底对不起演员的真心。

某些麦的戏份看的糟心,没有女生愿意看到裴医生变成同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