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30日 23时42分
南航新疆和田飞往乌鲁木齐的最后航班 CZ6820
为救助一位意外断臂的维吾尔族男孩延后起飞
返回廊桥“二次开门”
南航集团与各单位跨越1400公里通力协作
男孩在黄金8小时内被成功救治
铸造了生命救援奇迹
这个奇迹被拍成了电影
《平凡英雄》

|我看到拥挤变成宽敞

为车开路的小摊老板、为家乡送去电力的电网师傅,和为男孩接上手臂的医生谁来的更伟大一些?一样伟大。我想,这也是这部《平凡英雄》想要传递给观众的内涵:英雄不分贵贱。

影片开头花了较多篇幅来描述男孩哥哥着急赶路而惹怒了小摊老板的场景,而了解了情况后拿着大喇叭帮着疏散人群,让本就不宽敞的道路得以通行,随后警车开路,将小男孩送上了救护车。

这是来自平凡市民与骑警的善意。

|我看到启航变成返航

当地无法救治,飞往乌鲁木齐的航班即将起飞,男孩和哥哥从未放弃,民航人们也同样没有放弃。

为什么会说这件事是一个“奇迹”,我们需要搞明白几个问题:

协调一架飞机关闭舱门滑出后重新回到登机口上客,需要完成什么?简单来说,首先需要联系地面管制和塔台,联系航空公司,得到同意后返回登机口,重新放轮挡,重新协调起飞时间与间隔。这是当天最后一个航班,还很有可能会涉及到机组飞行时间超时等问题,电影中用几个打电话的画面来描述的过程,背后其实非常复杂。

那如果一架飞机起飞后要脱离航道直飞目的地,需要满足什么?需要建立临时航道,特事特办。因为我国的飞行空域是由军方统一管理,所以还要向军方申请,将空域交由民航临时调配,涉及到的程序更加繁多。

电影中始终充斥着视觉冲突,比如候机楼里的父亲身着的一眼就能辨认出的绿军装,和儿子同样过目不忘的蓝头发,也许就是大家俗称的“街头风”,嚼着口香糖,展示出一副生人勿近的模样,但当面对“上几个人就要下几个人”的抉择时,他并没有犹豫,也许,这才是内心深处,男孩所认同的使命感。那句“加油”,也在向我们说着:不要以貌取人。

这是来自一个陌生家庭的鼓励。

|我感到急促变成顺畅

张一山饰演的医生在我看来是一个陷入很深的自我纠结的角色,因为无法接受面对病人的离世无能为力而一度怀疑身为医生的价值,因此在乘务长呼叫医生时没有第一时间站出来。但当他亲眼目睹了小男孩气胸发作时,处于医生的本能他站了出来,然而就在此时却面对来自大家对其身份的质疑和之前的不作为,我想这比出手救人来得更加难以承受,但他没有选择退缩,而是依旧完美演绎了“医生的本能”——他也完全可以视而不见。

这是来自一位医生的自我救赎。

|我看到绝望变成希望

“医生的两分钟,病人的一辈子。”这是乌鲁木齐的医生把男孩手臂接回来前说的一句话,也许有些艺术效果,仔细想想却异常在理。对于像我一样的医学“门外汉”,对于一场手术的评判完全来自于手术室门口医生的言语,门后的世界我们一无所知。但正是因为这种信念感,才让这场跨越了1400公里的奇迹,在最后一刻成真。

这是源于一群医生的使命。

影片似乎没有刻意强调着各个岗位上人们的辛苦,而是从始至终,在无形中告诉着观众:

也许这个岗位很平凡,但我们真的有在认真并且尽力地完成着本职工作。

一位机场的党委书记、总经理,在我们的脑海里,应该是在办公室里开会布置任务才对,但对晚上11点在航站楼巧妙化解醉酒旅客的闹事,他真的很有经验。

这是来自万千民航人的平凡。

哥哥说,男孩们的妈妈没有来,是因为这是一场“两个男人间的冒险”。而在这场冒险背后,民航人们一直在奋斗:

一名飞行员、乘务员从学生时代就开始,保持着日复一日的训练,各个单位都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尽可能的完善各种紧急情况的预案,在面对任何危险时,从死神手里抢时间。

平凡和英雄两个字,好像是两个极端。平凡代表着最普罗大众的寻常感,而英雄往往是千万人中才能最勇武之人。

从《中国机长》里,我们见证了刘传健机长和全体组员在面对故障危机时的沉着而被誉为“英雄”。

而从《平凡英雄》里,我们更看到了在每一个岗位上奋斗的平凡的人:

他们与死神搏斗

他们最大限度利用资源

他们决定机场延迟关闭

他们克服着生理极限

......

他们恪守着分工,把本职工作做到最好,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放弃,他们理应是英雄。

如果有一天,受伤的是我

我能找到这些平凡的英雄吗?

2016年7月,南航便推出了“机上医疗志愿者计划”,并面向全社会进行招募。

很喜欢电影中出现的一句话,也许是广告,但我想,作为一个半只脚踏入民航圈的人来说,用这句话来概括这部电影非常不错:

“南方航空,飞向美好未来。”

需要我们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