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女性视角为核心、深入探讨女性生存状态的作品越来越多了。
最开始了解《影后》,是在短视频刷到两个女演员为了帮助另一个女演员躲避“职场骚扰”,一起跳了一段耍宝热舞,短短两分钟,主要角色、主题主旨、升华立意、风格调性全部都出来了,与其说这部剧是短视频所赋予的热度加持,不如说是基于该剧本身所拥有的片段式传播魅力而带来的短视频繁荣。
抽时间一口气看完《影后》之后,只觉得这部剧“只可能在台湾根生”,这是内娱环境与台娱环境土壤差异造就的不同株被,属于客观因素;另一方面也是客观因素,是基于不同土壤而形成的不同舆论环境。
想象一下,如果内地有一部剧,一上来就哐哐给你展现女明星的各种不易、摸爬滚打和心理问题——你会作何感想?
大概会想说,什么208万,还好意思卖惨?!
但《影后》便是这样一部剧集,它以台湾影视圈为背景,描绘了不同年龄段、不同境遇的女演员的生存现状。然而,尽管剧中揭露了娱乐圈的种种阴暗面,如潜规则、上位史、抢头条等,最终的落脚点却依然回归到女性的情感世界——爱情、友情、亲情。
这种“情感性”的表达,既是导演严艺文一贯的风格,也是她对女性本位立场的坚持。尽管这种处理方式引发了争议,但它恰恰反映了女性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依然无法割舍对情感的依赖与追求。
1、描绘台湾女演员的生存现状图鉴,但结局仍归于爱与情感
《影后》通过多个女性角色的故事,勾勒出一幅当代台湾女演员的生存图鉴。
剧中有初入影视圈的新人,她们怀揣梦想,却在现实的残酷中逐渐迷失自我;有曾经风光无限的影后,如今却因年龄和市场的变迁而逐渐被边缘化;还有那些因出演敏感题材作品而被贴上标签的女演员,她们努力摆脱过去的阴影,试图重新获得社会的认可。
此外,剧中还刻画了一对曾经亲密无间的闺蜜,因事业选择的不同而分道扬镳,一个选择继续在幕前拼搏,另一个则转向幕后,成为制片人。这些角色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展现了娱乐圈的复杂与残酷。
然而,尽管剧中揭露了娱乐圈的种种不公与黑暗,最终的落脚点却依然是女性的情感世界。无论是新人女演员对年下爱情的追求,还是影后对渣男前夫的原谅,亦或是另一位女演员对出轨丈夫的对峙,爱情始终是剧中女性角色无法回避的主题。
这种处理方式引发了不少争议,尤其是对于那些期待看到更多女性独立与自我实现的观众而言,剧中的情感刻画似乎削弱了女性角色的力量感。
然而,导演严艺文的选择并非偶然。她的前作《俗女养成记》也曾因类似的情感表达而受到批评,但她依然坚持这种风格。
或许,这种坚持源于她对美好情感关系的向往与相信,也或许是基于她对女性本位刻画所无法割舍的“情感性”的坚持。在严艺文看来,女性并非只有通过摒弃情感才能获得独立与强大,相反,情感是女性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她们在面对困境时的重要支撑。
2、富有争议的新人女演员上位故事,与女演员互助形成对照
在《影后》中,新人女演员的上位故事无疑是剧集最具争议的部分。剧中,一位新人女演员为了在娱乐圈站稳脚跟,不惜出卖色相,甚至抛弃了曾经帮助她的伯乐。这一情节引发了观众的广泛讨论,许多人认为这是对女性独立形象的破坏,甚至是对女性自我价值的贬低。然而,导演并未对这一行为进行道德评判,而是通过这一角色的选择,展现了娱乐圈的残酷现实。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剧中已有相当资历的女演员之间的互助与支持。她们在彼此的低谷时期给予鼓励,分享经验,甚至为对方提供事业上的帮助。
这种女性之间的情谊,不仅为剧集增添了温暖的情感底色,也让观众看到了女性在复杂环境中相互扶持的力量。通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生存方式,《影后》并未试图提供一种标准答案或解决方案,而是通过展露现象、释放选择,表达了一种善意的走向。
无论是选择通过牺牲自我换取上位机会的新人,还是选择在困境中相互扶持的资深女演员,剧集都在试图告诉观众:女性的生存方式并非单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与困境,而每一种选择都值得被尊重。
3、基于台湾生态的娱乐圈题材剧作,是大陆无法复刻的类型
《影后》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独特的台湾影视圈生态背景。台湾的影视产业与大陆有着显著的不同,尤其是在演员的生存状态与行业规则方面。
在台湾,演员的收入与地位往往无法与大陆的“208万”天价片酬相提并论,许多演员的生存状态更接近于普通的工薪阶层。这种背景下,揭露女演员生存困境的题材更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
然而,如果将《影后》的故事照搬到大陆,很可能会遭遇“无法共情208”的差评。
大陆的娱乐圈生态与台湾截然不同,演员的高收入与光鲜形象使得观众难以对她们的困境产生共情。这也是《影后》一开始在内地观众中遭遇误读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有在台湾这样几乎可以类比于工薪阶层的影视圈生态中,才能诞生出如此真实且贴近生活的女性题材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