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名24岁打工人,未婚,但是谈了一个近两年的女朋友,因为看到影评里面很多都是以女性视角展开的,所以我在此表达一下自身的看法,也是为了梳理一下自身的想法,仅代表我个人观点。
看完这个电影的时候,我一度陷入悲观,是不是未来不应该要孩子?是不是未来结婚了,我也会变成孙大勇?是不是未来就不应该结婚?是不是过去我也变相或直接的剥削了自己的伴侣和母亲?而自己的母亲是否又意识到自己被剥削了呢?我身边的女性朋友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是否有过出走的决心呢。。。
我认为,人与人之间完全的相互理解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你没有办法穿他们的鞋子,走完全一样的路。更何况于男女之间呢。美剧《超感猎杀》中提出一个概念,或者表达了一个思想,只有人与人之间完全的感同身受,记忆、技能、情感完全一致的时候,才可能达成完全的理解,我是认同这个观点的。
在电影里面,值得庆幸的是,男女理解之间,随着时代的更迭,是有变好的趋势的。第一代人,女主妈妈认为自己被剥削就是理所当然的。第二代人,女主意识到自己应该享受平等的对待,并最终争取了自由。第三代人,女主的女儿...,说女婿吧还是,他女婿在社会里的表现,在我看来是不错的了,影评和评论里面,都把他的表现评价为“伪善”或者“高级大男子主义”。我不能否认大家是错的,但影片中,当晓雪对着面试官控诉偏见表达愤怒的时候,女婿是安慰的态度,所以当时的我断定,哪怕这个人是伪善的,那也是为了妻子的感受而“伪善”,真心为了他人感受而做出的行为,怎么能被称为伪善呢。
当然,我能理解大家对女婿的态度,就像我前文所说的,人与人完全的理解是不可能的,所以女婿和女儿之间仍然没办法完全站对方角度的,我认为是不能为而非不想为。未来下一代,可能要比女儿那一代更好,但是永远不会完全和解。“男女对立”会一直存在。
更深层的,难道只有男女才有对立吗?难道同性别就能完全和解吗?电影其实也是给出答案的——女主与女主女儿。
女主角度,她一辈子按照家庭、社会乃至古老传统规划的线路而活,上大学被父亲框住,生活中被丈夫框住...有了孙子之后,又被女儿框住(不止一次)。女儿角度,上学的时候不止一次劝诫母亲“出走”——离婚。母亲抑郁症之后,完全顺从母亲的想法,支持她的“出走”。同时,也同样是女儿,不止一次成为阻碍母亲出走的最关键因素....女儿从家庭枷锁的“受害者”转变为“施暴者”.....
我们可能是很同情女主的,很多人为女主的出走而点赞,有些人备受激励。但是,女主虽然是有出走的自由的,但是她毕竟把孩子完全丢给女儿了,就像别人把孩子完全丢给她一样,是的,她一辈子已经做了无数次妥协了,总是一直妥协下去,就没有机会了。我很理解这一点,所以我想表达的不是她有错,而是想阐述现实的无奈。
我的悲观就源于此,这是一道永远无法解开的数学题。就像人永远没办法长生不老一样。所以,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电影是作者思想和观点表达的浓缩品,这个浓缩品味道很冲,能够一语中的,但是却只能表达一方面的信息和观点。我认为,婚姻并不只是困境。我们没有办法忽视,生活是不完美的,甚至生活是垃圾。但是生活有美好的部分,照顾小孩子是费心的,但是小孩子的一个微笑会让我们感觉这一切都值。夫妻吵架是不美好的,但是妻子在外面受欺负之后,丈夫仍然会第一个冲出去为妻子道不平甚至大打出手。。。希望大家,包括我自己,永远不要只看到事情的悲观或硬币的反面。
但是,转折又来了,我仍然要劝诫大家,结婚一定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女性朋友在结婚之前,要考虑好,自己的另一半是不是在自己遇到不公的时候会第一个冲出去,深思熟虑之后再做决定, 这是关键中的关键 。当然,如果你觉得在生命中的某一时刻,有必要出走,那么我也仍然支持你,同时也敬佩和尊重你,但是还是那句话,一定要考虑好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