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过经典反而无需班门弄斧 只是一些个人想法的记录:
1.完全以静态图像构建的影片看似消解了运镜,实则是以极简手段“放大”了运镜——静态单帧切换消解的仅仅是运镜中“可预测”或是“具有合理性”的成分,以夸张的修辞扩大了信息密度却又让信息处于短时的不易被逻辑推理的观测态。在这样的立论中,Chris Marker采用了“刚柔并济”的手法:“刚”是帧与帧直接切换,“柔”则是渐变过渡。二者结合能减轻对观众的压迫,但二者都不具有天然的动态合理性。同样地,这也让一些镜头构图乃至于画外音在此天然被赋予了更深、更连续的含义。因此,从某个角度而言,如果Wong Kar-wai的手法是“病态的抽帧”,那么纯粹的静态图像构建其实是一种“高效且病态的抽帧”,是“将摄像降至绝对低速”的一种“集置”,对图像质量与剪辑的线性结构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
2.看到影评人莲实重彦的一篇访谈谈到:“动画画面中缺乏那种‘正在拍摄活生生的被摄体’的紧张感。”这个问题在静态图片构建的影片中或许有着不一样的阐述——因为图片同样不是“活动”的,并不能使人直观触及摄像的活动意图。实际上,在极致的构图上,这种“紧张感”被回抛给了观众——被摄物动态的活性是观众“脑补”的,观众此时就是一个剧本和摄影机的络合物。这也就是为何本部中在层层叠叠的女主角特写的唯美场景中唯一的几秒钟动态镜头,以及结尾的男主角的跑动镜头中的加速蒙太奇,会格外具有亲和力或代入感。而这与影片莫比乌斯式的剧本行进(时间维度)以及“间离”的左岸派氛围,又无疑是相得益彰的。
3.“当你凝视电影的时候,电影也在凝视你。”反复出现的阴冷、诡谲、惶恐、确幸的回视镜头衔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即使这个故事本身在时间上是闭环的,观众仍然可以以“庄周梦蝶”的姿态“参与”到影片中,这与第二点是“循环论证”的强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