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宗明义,《涉过愤怒的海》是曹保平最糟糕的作品。

  漫长的两个多小时,堆满了癫狂的表演,符号化的刻板印象,和愚弄情感的把戏。观影时,我感觉自己也在试图“涉过愤怒的海”:一种对时兴思潮的虚伪迎合,裹挟着激烈的情绪唤起,令我在甲板上晕眩作呕。按豆友的话,这部作品漫溢着“对互联网政治正确的谄媚”,以歇斯底里的方式煽动着观众内心的愤怒;打着爱的幌子,却傲慢地审判起无辜者的罪过。我无意于批判它在经济上如何投机,亦或浪费观众的纯良,我只想为老金做个简短的辩护。在这个借壳上市的故事里,编剧修改了李苗苗捅死小娜的情节,又用女儿的自白把老金归咎为悲剧的罪魁祸首。可怜的老金,一个勤恳的父亲,在移花接木之中,成为了大众怨恨的发泄口。

  “他不爱他的女儿,自始至终”。多么冰冷的判决,老金出海打渔,供女儿吃穿用度,为她千里追凶,却得不到丁点宽恕。支持者估计可能会援引拉康的法条“爱在本质上是希望被爱”,小娜在父亲身上感受不到爱,以致于消磨了她的存在。但在论证中,导演伺机偷换了概念,引导陪审团做出错误的认定。老金是否真的不爱女儿,退一步讲,女儿是否是老金眼里一个独特的存在?

  电影处心积虑地模糊了“爱(love)”和“关怀(care)”的内涵,以达到对老金的陷害。在诺丁斯(Nel Noddings)的定义中,关怀伦理是“全神贯注于他人;但这种投入并不完全以情感为特征;在关怀中有一种特有的、适当的意识模式”。老金关怀小娜吗?确实不。然而,与全神贯注(engrossment)互补的严厉的爱(tough love),同样是爱的体现形式。严厉的爱是家长式的关怀,作为母性关怀的对立面,在一定的距离感外,传递给孩子权利与责任。愤世嫉俗者会觉得,家长式的关怀不过是父爱缺席的托词。但是,相比那些漠不关心的父亲,或者真正的情感疏远者,老金对小娜的爱都是显而易见的,甚至在全片中无人能及。

  为了尽量拉拢中立的评判者,我还需要补充一番陈词。在传统的社会角色划分中,全神贯注和严厉的爱各自被分配给了女性和男性。在抵制父权制的运动中,为了表达与旧有道德模式的决裂,家长式关怀与专制暴力等父权象征相捆绑,成为了落后思想的代名词。可是,这两种爱的形式都不可或缺,关怀伦理本质是对需要的满足,一味的宠爱则会伤害孩子的成长。就像德沃金说的,我们可以采用“软家长主义”,在减少限制的条件下加以干预。另外,随着家庭角色的重构,这两种爱也不再是单一性别的专利。

  而老金,不过是个普通的渔民,甚至有些粗鄙。在母亲缺位的情况下,他只知道遵照传统的道德伦理角色,哪里懂得填补小娜心中空白的旋涡。老金没做过女儿,不理解女儿敏感的心事,我恳请陪审团酌情量刑,不要被别有居心的人操纵,反而让真凶逍遥法外。

  即使对于原生家庭和童年创伤,《涉过》也只用了个躯壳,这何尝不是种呆板的主题创作?观影后的泣不成声,有多少是话题延伸的假象,有多少是音乐烘托的成果,又有多少源自故事本身?老金没能涉过舆论愤怒的海,导演把他的头按进水里,刑讯逼供,让他“心甘情愿”地承认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