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七年再看。我一直觉得矫揉造作在韩寒这里是可以被原谅的,至少是中性的。不少台词很聪明,很押韵,也很尴尬,人生哲学金句式地呈现,但还是阻挡不了内心所谓做作的腔调控制整个心绪,它就是一些人们做作的青春。
影像总能带来共鸣与记忆,如江河所说,有的话在生活里没法讲出来,有些感受只能靠这部电影来承载。在黑匣子一样的影院,或是默默注视的电脑屏幕,手机屏幕,我们愿意去接受,或者说愿意“被”点醒一些难以言说的情感,你有文艺梦吗?江河大概就能作为你对它们最初的印象,阿吕打动江河的不止是行万里路,还有江河隐隐约约对另一种生活的向往,尽管这种向往必然面临着破碎与崩溃;你有一阵希望看破红尘,并且能自圆其说的心潮吗?与江河同样不适应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的浩汉是一个熟悉又未曾亲历的影子;期待过爱情与相遇吗?苏米承载了我的幻想;那胡生呢?他似乎是人人心里最质朴的那个缩影。
这电影不伟大,有它的生硬与各种各样的不足,难以在影史留名。但它不应被冷酷地批判然后标记了事,批判之后于我自己而言还是一片空白,和我标记的几百部电影一样,有时候我太陶醉于这种无意义的标记了,所以在这里我想谈谈后会无期给我最直接的感受,无关褒贬,它只是我的一段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