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时间4.17 22:15-23:47 4.18 22:45-4.19 0:10
3.5。如果没看过原著,大概注意力会放在对农村生活的真实还原,葛优的神演技,很多偶尔揪心的情节…这些足矣让大部分人打五星了,但由于先体验过了原著的悲苦和展现出的生命之厚重,我无法不把注意力放在影片与原著的区别上,而这些区别在我这里恰恰无法给五星。
首先说明,我理解导演和编剧为了观众的观感不要太丧,尽量不把情节处理得太沉重,又考虑到时间限制,选择不展现很多原著里的细节,但也不应该成为删除,淡化过多内容的理由。我对整体不算太赞成,原因:
1. 原著中抵押房产给了龙二,父亲上厕所时无声死去,文革荒谬的煮铁,迫害镇长,有庆成长中的各种事情……这些都是很能体现主题。影片不必一一展现,但也应着重强调大部分,但片子要么草草略过,如:福贵父亲还没怎么塑造就退场了—对他父亲“活着”的刻画呢?要么直接省略。这也是我觉得改编后的电影最大的问题:所有情节感觉只是简单的堆砌,主演们演完了这个演那个,他们在各种情节中好像只是出个场,而非作为独立完整的个体。以事儿为主,而不是以人为主,就无法展现“活着”本身,展现生的苦难与伟大
2.家珍是一个逆来顺受的角色,原著是被父亲强行带走回娘家,但片子直接让她主动离开福贵,后面也出现了很多对抗福贵的台词,这反而赋予了她一点魄力,这个改动结合小说主旨来看好像不太合适
3.福贵被强行带上战场的契机,以及在战场的逃命,都是很好体现主题的情节,而这部分没有充分表现。从战场死里逃生,这样惊心动魄的大事被拍得异常平淡,本应该让观众替主角感到莫大的庆幸,但片子里没发生什么,主角就这么回家了……
4.口述剧情太多,实在刻意,如福贵从战场回家后家珍口述母亲的死,村里人汇报有庆的死,这通过画面展示会更好(另外:有庆死了周围人挡家珍福贵干什么!又不是要打架,这样设定有个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