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种物质》是一部我能打9分的恐怖片,实属个中翘楚。因其主题清晰聚焦,叙事完整,镜头语言极其精彩,没有浪费任何一帧画面,恐怖得十分有效。
我最喜欢的一点,是电影将身体恐怖与女性的内心困境结合得非常好,用极少的台词,大量的恐怖画面,细腻展现了人物的内心。对,我觉得它的心理描写十分出众,方式直观、巧妙、新颖、冲击。它使得这个情节简单,场景不多的故事,显得丰满、抓人。
那么人物内心到底在想什么?故事主题是什么?就让画面直接来说话。
两具裸体
电影中首先出现的裸体画面,是Elizabeth。她在镜子中凝视自己的身体,首先出现是肚子上的老人斑,二层皮的肚脐,然后是下垂的乳房,乳头也耷拉着,显得有些畸形。她的裸背削瘦,屁股扁平。她沉默凝视着,从身体上扫过的目光,聚焦在所有“老”的痕迹上。

这是谁的目光?是来自于客观的镜头,还是Elizabeth?亦或者男性观众,那些认为她已经老了的人?
对衰老身体的厌恶、排斥,是故事的起点,也是主人公行为的情感原始动机,触目惊心的“老”赤裸展示在眼前,如果观众也认同它“不美”,那崭新、年轻的肉体出现时,必然会被打动。
Sue的裸体光滑、紧致、丰满,当那种美突然蹦到眼前时,有谁会不被惊艳?Sue抹掉镜子上的水雾,侧身惊异打量饱满的臀部,接着抚摸胸、小腹,开始摆出各种造型,欣赏这具美丽的身体。
Elizabeth的裸体一直被扔在地上,歪斜、扭曲,死气沉沉。

这两具“美丑”对比强烈的身体,在电影中一直同时出现,比如,一开始浴室中的并存,Sue每次抽取营养液时Elizabeth流脓的伤口,Elizabeth沉迷又无法逃脱的Sue广告。随着Elizabeth逐渐被透支,身体的老化、病态化和怪物化,一方面对比愈发明显,另一方面两者的依存性越发强烈。极美和极丑的两个身体,最后发展到直接面对面,再合二为一。
两个意识
The Substance刚出现时,就说过,YOU ARE ONE——字母全部大写,一个个单词单独闪现,这是高亮强调啊。这句话,写在使用说明里,每当Elizabeth跟公司打电话时,都会被重复。你们是同一个,这是题眼。
两个身体中,Elizabeth被称为MATRIX,Sue则是THE OTHERSELF.

Elizabeth早就是影后,曾有过辉煌时刻,名字已经被刻在星光大道上,但她无法接受老去,事业走下坡路,不再被赞美、喜爱。
她们都想要一个成功的、金灿灿的自己,厌弃“失败的”自己。那怎么定义成功和失败呢?被肯定、被赞美、被很多人“爱”。
Elizabeth在年老、失业、撞车的人生低谷时刻,放弃了自己的主体性,怀疑起自身的价值,用他人、社会主流的评价体系,成功将自己客体化了,才会受到The Substance公司广告的诱惑。这是一条不归路,“一个更好的自己”本身就意味着对此刻自我的不接纳,而“更好”指的仅仅是“更年轻、漂亮、完美”,那更是赤裸裸来自男性审美标准的规训。以这个虚假的理想作为目标,注定死路一条。
被分化出来的Sue彻底认同这套标准,甚至会主动迎合,而且极其恐惧遭到淘汰。她代表着更贪婪、放纵的一面,只图当下的快感,短视且不会反省。她会露骨地嫌弃母体,肆意延长自己的时间,甚至在最后疯狂踢死了母体。这一个意识将她的傲慢和自私放至最大,当贪婪膨胀至无法控制,蒙蔽了眼睛,她完全忘记了“YOU ARE ONE”.
而Elizabeth则显得更理性、隐忍一些。她要为Sue兜底,随着Sue透支她的生命,身体迅速老残化,也要面对越来越浓重的孤独、无价值感。她越是认同年轻貌美的价值,就越是不能接受自己这具真实的身体。
这两个能单独行动的身体,表面上看上去像两个拥有自由意识的独立个体,但实际上,两人共命共能量,能量不仅要平衡,而且守恒。能量统共就那么多,到一个人身上多了,在另一个人身上的就少了。不仅如此,两人的性格相同价值观一致,不同的仅是处境——拥有不同的身体,被不同对待,于是考虑问题的角度与权重不同罢了。
透过两个身体的表象,能看到,两人之间时刻有一条传输生命力的管道连接着,如果把管道缩短,可以视作Elizabeth身体上长出了另一个身体,新身体越是野心膨胀,越是妖娆,母体就越是枯萎。
在最终的ELIZASUE诞生之前,这个两人怪物早就出现了。
母与女?
母体孕育子体的关系,也很容易让人想到母亲与女儿。相似点也有,比如女儿身上携带母亲的基因,母亲是女儿成长的“环境”。女儿逐渐成长,年轻美貌,而母亲养育过程中会逐渐老去,像被吸食了生命。不少母女之间也会彼此竞争、敌对,互不理解甚至不能相容。
不过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母女关系指向分离,最终需要促成两个生命的独立与完整。而电影中,两个人物彼此依存,只有一个,不能分割。
如果说Elizabeth和Sue指涉了母女关系,那也是畸形的。生育也可以是一种逃避,因为不满自身碌碌无为,转而将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或者受到传统观念束缚,无意识将生育作为自身价值的证明。如此,生育便是一种透支母体的行为,母亲会通过控制伤害女儿,女儿会想要逃脱而不能,两人牢牢绑缚,无法分离。
无论是两种人格还是母女,这种关系都建立在自我价值感低,主体性受到损害的基础上。在故事中,Elizabeth和Sue显然是同一个人,是两个“我”,两种命运走向之争。
207号
Elizabeth出车祸时,从一个年轻的医生那里得到了The Substance的资料。这位医生就是她之后在餐厅遇到的老人,207号。

而在此前,Elizabeth的健身节目给人观感截然不同。镜头此时是平视的,Elizabeth健康,有活力,展现了健身节目原本的目的。这是客观的视角,揭示了节目和Elizabeth真实的样子。

Sue的男友们与Elizabeth有过两次交集,是透过她的眼睛来看的。一个撞到了Elizabeth,却粗鲁无礼,另一个外强中干,对Sue其实毫不关心,被Elizabeth的声音吓得转身就逃。
而邻居骚包男对着Sue大献殷勤,对着Elizabeth不是凶悍地敲门,就是打个照面就吓得缩回了屋,很滑稽可笑。
男凝和凝男一体两面,在电影中占到差不多的篇幅,共同展现了按照男性审美塑造而成的Sue的实际处境。如果在观影中感觉到了男性眼光所带来的不适,无论是通过男凝还是凝男的镜头,那说明都是有效的。
恶心的食物
电影中,人欲望的展现不光是对身体、对权力和金钱,还有对食物。
以吃东西来展现人物欲望的场景出现得很早。制片人和Elizabeth在餐厅谈解约,他吃虾生吞活剥,满手油腻,刺耳的吞咽声,放大的咀嚼的嘴巴,处处显示吃东西是刺目、恶心的,而觉得寻常所见的美食享受。

Sue是Elizabeth贪婪的证明,食物也是。可怕的食物残渣现场也仿佛Elizabeth畸形老迈的身体,触目惊心。
只能活一个
You are one还有一个隐藏的清晰指向——合二为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同环境中滋生出的人格不同面向需要得到整合,人便走向成熟。完成这个任务,人才会顺利迈入下半场,不惧迎接死亡。从一个人分裂成两个,也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因受到规训而分裂、不完整之隐喻。
Elizabeth年老色衰,可是也有岁月带给她的坚韧、干练和谨慎,她与制作人交谈时思路清晰,事业有成,并且独身生活,一手改造浴室的能力已经说明一切。她亲手建造了自己的堡垒,然后因为Sue的滋生,又亲手毁去。
故事完整展现了两个人格的争斗,每一次Elizabeth不肯叫停,她就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这一点她十分清楚。但她沉湎于梦,愿意付。直到Sue抽干她脊髓,她变成秃头驼背艰难于行的女巫。
事已至此,两人已经无法并存,只有一个人格能活下来。
她出离愤怒,不惜一切冲过去要杀了Sue.镜头加快了速度,去展现她的果决。我为她捏了一把汗,心里默默念:加油,决心下得好!一鼓作气吧!干掉她!
她把针管对准Sue的心脏,有一个男人蛊惑的声音响起:“你确定吗?一旦确定,将不能回头,你将只能独身一人,只能依靠自己。”Elizabeth大叫闭嘴,把针狠狠扎了进去。
我为她叫好。
因为此刻的Elizabeth,面似100多岁的老人,全身没有一块好肉好骨,用脚趾头都能想到,她的余生将多么艰难和痛苦。在事情最糟的时候愿意停下来,需要绝对的勇气。
女巫般的Elizabeth盯着Sue梦幻般的面容,一点点把药推进去。美妙的梦和真实的痛苦在拉扯她,镜头在两人的脸上切换,展现着这种心理挣扎。

Elizabeth最后还是败在“为众人所爱”的美梦前。不能孤独老去,不能岌岌无名。
Sue所代表的社会所鼓吹的那套光鲜的成功主义价值观,彻底凌驾在个人真实而脆弱的情感之上,碾碎了Elizabeth的肉体.
闪灵+魔女嘉莉
于是Sue也随之走向消亡。Elizabeth才是主体,她赋予了Sue性格、能力、资源、梦想等一切,Sue只是一个虚假的泡影,并没有重来的青春和事业,只有彻底扭曲的信念和破碎的人格。
于是ELIZASUE诞生了。她是Elizabeth和Sue这两个分裂人格真正的样子,也是那些男权社会审美和价值观真实面貌,有漂亮的脸蛋,有应有尽有的大胸脯,却支离破碎,怪诞丑陋无比。长在这样的身体上,两张面孔都面目狰狞,惶恐不安。
这部影片致敬了很多电影,化用得都很好。除了“怪形”的造型外,最重要的两处恐怕是《闪灵》中的长廊空间,和《魔女嘉莉》中的喷血场景。
《闪灵》是部心理恐怖片,在密闭的空间内,内心的焦虑如何在时间的作用下演变成魔鬼。《某种物质》借鉴了其长廊的造型,利用鲜艳的色彩和极长的纵深,配上墙上个人海报的变化,塑造出一个将人异化、商品化的电视台,权力遥不可及,极具压迫,看上去热情温暖,实则冰冷无情。

这样一场血洗势必不会像嘉莉一样解气,舒爽,而是要展现自我如何毫无价值地分崩离析,最后无法给任何人带来真正的伤害,只会无声无息湮灭。
当人为了任何外物——名声、金钱、美貌、赞誉、被爱而伤害自己时,就是种异化;因为认同任何外界的评价,而忽略、扭曲自己内在的感受,便是场残酷的自杀。这当然极其艰难,你是以肉身在面对庞大的世界。但不要忘了,灵魂是没有边界的,内心可以是一颗尘埃,也可以是整个宇宙。是懦弱、孤独、贪婪、恐惧的Sue杀死了Elizabeth,但Elizabeth也可以随时杀死Sue.
灵魂随时可以杀死自己的弱点,这是一场日复一日的战争,涉及生活中的时时刻刻。
只有看到这场内在战争的存在,才有可能从中滋生出勇气和坚韧来,维护自己的感受,去向外界发起挑战,否认、试图改变外界。没有内在接纳和勇气的第一步,就没有接下来的所有。
因此,Elizasue不可能酣畅淋漓地复仇,向冷酷吃人的世界掀起任何一点波澜。她只会彻底毁灭,因为她杀了自己。
这个电影有力便在此,它对既得利益者没有任何幻想,也用用结局清楚将了主旨:自我分崩离析的怪物没有复仇的愿望和能力,只有死路一条。
所以,不要将目光投向那些压迫你的人,祈求你的血能震醒他。
NO,这部电影正是在说,姐妹们,如果男人们看了在笑,露出了那种令人厌恶的垂涎目光,这正说明我们活在一个同样真实的世界里。你会将这部电影的价值,放在自己感同身受的切肤之痛,恶心而无力的愤恨上,因此肯定它带来的警醒和震撼呢,还是因为男性观众没有受到触动,而觉得它促成了男凝?你用自身的感受来评价世界,还是用男人这个“外物”的反应作为衡量标准呢?
没错,这部电影就是拍给女性观众看,震醒我们自身,难道不够吗?而在它的映照下,男人会自然露出他本来的面目,正可以借此看清。
如果你觉得那个怪物死在吃人的男性社会标准下,那就彻底觉醒,彻底fuck off那些标准吧。
The substance
我并不满意“某种物质”这个译名,怪得很。当然,我也翻不出更好的。只是想说说这个标题里所隐藏的含义。
Substance除了有材料、物质的意思之外,还有要旨、实质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个词本身包含了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意蕴着“人”的身躯实体,和其核心——内在灵魂。
The substance是专有名词,有the,它并非在泛指某种不确定的事物。标题本身就包含了反讽:出于对自身的不满,顾客去购买神奇的药剂(the substance),通过身体(the substance)的分裂,制造出一个“更好的自己”,被制造出来的却是一个包含灵魂弱点的假体,而被留在母体中的,才是灵魂的本质,自我中最重要的东西(the substance)。
The substance就是种考验,拷问什么才是“你最重要的东西”,你的要旨。
黛米·摩尔
而选择黛米·摩尔来饰演这个角色,正是故事最大的注脚。就像Elizabeth才是故事的主角,黛米·摩尔正是Elizabeth的反面,她本人的故事和存在,为Elizabeth故事中无望的悲惨提供一个明确的解决方案。
黛米·摩尔老早就身价不菲,成为好莱坞的一线女星。但她本人也一直挣扎在名气和自身之间。童年的悲惨遭遇、多次离婚、药物、酒瘾、过度运动、饮食失调,这些对她来说都不陌生。回想起过去曾经的经历,她说:
“真正的暴力还是在于我对自己身体做的那些事,我如何虐待我自己⋯⋯因为我把外在长什么样子当成是整个人的唯一价值,而这就给了他人意见大于我自己的机会。”
她拍摄电影也不吝啬裸体,一度被冠以艳星之名。逐渐的,她名气不再,黛米·摩尔经历过电影中主角同样的挣扎,但她在任何艰难的时刻,仍然选择自己的热爱“电影”,丰富的人生经历帮助她逐渐撕下身上一个个标签,扔掉外在的标准,而达成了内在的和解。
电影中Elizabeth无望的呐喊,由黛米·摩尔在电影之外来回应。
当然,也可以由千万个看完电影后的女性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