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the heights
终于看完了两个多小时的In the heights,还是想写下自己的一些想法。
看门见山,作为一部电影,不考虑音乐歌舞的性质,我这里只给6分。
在我不足三年的音乐剧入坑生涯中,算是看过一些水平参差不齐的音乐剧。以我个人的理解,评价一部音乐剧的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制作水准(这里就囊括了一些硬件、音乐、演员等)、剧本和人物。在这三点都成熟的条件下,一部音乐剧不会太难看(这也是国内一些音乐剧烂的原因)。
当然百老汇出品并曾经获得托尼奖的ITH不该在这个层面被讨论,所以借着什么是真正的好音乐剧这个我个人的标准,我想说说为什么IHT是优秀的音乐剧,而难以达到优秀的电影的水准,让我觉得差点什么。
补充一下,个人标准极度主观毫不权威并接受一切不同意见,别骂人别阴阳怪气就行。
剧目该以剧本为基石、人物为灵魂,电影和音乐剧都是这样的。而作为音乐剧,音乐与剧不该是分割的。人物唱完一首歌,该表达的情绪该转变的心理都要有,这一点ITH在音乐剧的时候本身就做的很好,例如Nina的那首breath、婆婆临终前的Paciencia Y Fe都是很好的表现,旋律好听歌词动人,我在看的时候达到了深度的共情。
那么既然音乐剧的精髓电影版没丢掉,我为什么不喜欢?
关键就在于,影院和剧场的差别。更要命的一点还有,也是作为一个一个艺术作品是否能受到喜爱的根本,ITH要表达的想法我很多都不认同。
首先说「关键」,两个小时,持续不断的歌舞,拉美社区热情似火的氛围,只在电影开场的时候让我振奋,后面随着剧情的开展,我看得越来越累,可能这也是为什么我只记得影片开头的歌,后面完全没影响了。而剧场是有中场的,而且和演员以及观众面对面的交流,真情实感的传递也能刺激对故事的集中力。而大荧幕没了现场魅力,消减了情绪,距离感让热闹的歌舞失真。我在想,还有一个原因大概是,作为lmm大学时期的作品,ITH故事人物本身就不够成熟,太多东西都浮于表面,该细的地方也都处理成歌舞了,就像接近尾声时停电停摆的社区人们在美甲店老板的鼓动下开始热舞,还摆出各个拉美国家的国旗(真的让我尴尬极了),不知道音乐剧版是否有这个情节,总之lmm最为一个真真正正的二代移民,写出这种低级脸谱化拉美社区的尴尬情节,真的让我难以接受。包括曾经指导Crazy Rich Asian的本片的导演,也很难让人信服他可以给这部电影赋予更多的色彩。
借着上文的那个国旗情节,我又仔细想了一下,ITH本质上是好莱坞出品,针对的是包括相当一部分白人的北美市场。在Hamilton大获成功之后,lmm成了美国炙手可热的人物,各大奖项拿到手软、拜访白宫、电视表演等等,以Ham为代表的他的作品已经占据美国的文化高地,是不是也可以解释在我看来他为何这么白。ITH的故事里,Usnavi留在了高低,影片不曾详细解释那里的情况是否改善,是否还会在炎夏停电,也不曾说明Nina在斯坦福是否得到了尊重,人们在街道上继续舞蹈歌唱,好像开场时一样。
我个人觉得很可笑的是,我看到的一篇来自纽约客杂志的影评,作者Anthony lane对ITH也不甚满意,他写到:
“Stanford, in fact, is about as much of a villain as “In the Heights” can mus- ter, unless you count the robber seen racing away from a bodega—the one that Usnavi runs with his teen-age cousin Sonny (Gregory Diaz IV)—or,on a larger scale, the government. “They’re talking about kicking out all the Dreamers,” Sonny says. Despite the daca refer- ence, the movie is far too invested in harmony, melodic and civic, and in the crotchety refrains of everyday life, to countenance bad blood; why bother to fight, when there’s a blackout looming and a fridge on the fritz? We seem to be oceans, rather than boroughs, away from the world of Spike Lee’s “Do the Right Thing” (1989)—another swelter- ing saga with a piragua guy and a fiercely specific sense of place.”
我的渣英语能看出,他对排斯坦福大学排斥Nina这一情节安排十分不满,我猜他可能是斯坦福的校友(笑 。其次就是他觉得电影中说Dreamers在被消灭的同时社区的人民bother to fight,还提到了奥巴马的儿童移民遣返暂缓政策(该政策在2017年被川建国取消了)加以反驳佐证。这些言论未免让我觉得,有些既得利益者“何不食肉糜”的无知与傲慢,这样对比看来lmm还真是不够白,白外自有白人在。
讲回这部电影,离不开的主题还是美国少数裔的生存现状,电影里Usnavi由于许久要做去与留的选择,说明他在美国过的生活并不好,Nina在斯坦福的遭遇、Abuela和她的母亲终其一生都过着苦日子,小表弟担心自己未来拿不到到资格证甚至上不了大学,三代人在这里生活,依旧难以find their own place,好在还可以tell their own story,可这也要被外人指手画脚地批判没有抗争精神,很可惜电影里我没看到关于这些问题的探讨。
一部在我看来差强人意的音乐剧改编电影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