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正传》构思精巧,对美国历史进行了穿针引线式的回顾,堪称一部微缩的美国当代史。它几乎涉及美国从二战后到1990年代的所有重大事件,囊括了黑人民权运动、中美建交、越南战争等世界焦点,并借阿甘这一媒介“在场”加以演绎和重塑。
一、南北战争与种族矛盾
阿甘的家乡是地处美国南方的阿拉巴马,作为曾经的蓄奴州,长期倚靠种植园经济,奴隶制思想根深蒂固,至今也是美国人刻板印象中贫穷落后、“红脖”州和民主党票仓的代名词。阿甘的名字取自美国南方将军福里斯特(Nathan Bedford Forrest,1821—1877),他也是著名的3K党的创始人。作为一名奴隶主,福雷斯特终其一生坚持维护奴隶制的立场。当有人扬言这场战争是为了南方的独立而不是为了奴隶制时,福雷斯特断然反驳道:“如果我们不是为奴隶制而战,那我倒想知道我们到底是为什么而战?”拥有这样一位先祖,阿甘却在军旅生涯中与黑人战友布巴结下了过命的友谊,并在退伍后毅然从事布巴的家族产业——捕虾,延续了战友的遗愿。电影将阿甘塑造成民族的救赎者,试图表明美国尽管有种族主义的历史根源,但却能超越历史的丑陋。
二、越战之殇与左翼运动
中学历史教科书里有过“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的表述,事实也的确如此。当武装直升机在越南的丛林上空盘旋时,电影选择了摇滚歌曲《幸运儿》(Fortunate Son)作为背景音乐:“我不是参议员之子,我不是百万富翁之子,我不是幸运的那一个……(I ain't no senator's son, I ain't no millionaire's son,I ain't no fortunate one, no)”。年轻的战士们远离本土去为老头政客们打一场毫无意义的战争,成了大量反战美国人的共识。美国国内反战情绪高涨,“黑豹党”与嬉皮士运动兴起。
电影中阿甘想要带珍妮回家时,误入了黑豹党聚会。黑豹党成立于1966年,在60年代是一个激进的黑人左翼政党。其宗旨是确保美国黑人拥有和白人一样的权利。被称为“嬉皮士”或“鲜花之子”的年轻人大多来自中产阶级,他们长发束带、穿着喇叭裤或粗布蜡染衬衫,共享财产和伴侣,在泥浆里的湿睡袋中性爱、吸食大麻,在暴雨中随着摇滚乐疯狂摇摆,如同呼吸空气一般。“Make love,no war”——他们正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寻求人类的爱与和平,抗议和讽刺着政府的战争政策和远在越南的泥沼里作战的同龄人。
三、家庭观念与保守主义
贯穿整部电影的一个线索是救赎与和解:童年受过创伤的珍妮用一生去治愈童年,最后响应了阿甘的呼唤回归家庭;丹中尉与越战中失去双腿的惨痛经历和解,甚至找了一个越南裔伴侣。
诞生于1990年代的《阿甘正传》融入了当时美国典型的历史意识——右派保守主义回潮,即崇尚“爱、纯真和持之以恒”,珍视家庭,重视朋友,相信上帝。追溯其价值源起,满载清教徒的五月花号登上北美大陆建立起的美利坚文明,成为美国保守主义价值观的源头与核心。那个双脚残疾,为了摆脱欺辱的阿甘不顾一切地狂奔,正如当年饱受英国殖民剥削的清教徒在独立战争中奋起反击。而到了战后的美国,年轻人经历了战争的创伤,对生活失去信仰,开始对集体、宗教和传统的价值进行全方位的破坏。作为“婴儿潮”里成长起来的“垮掉的一代”,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在经历和见证了动荡不安的1960年代和自我张扬的1970年代后,对故事场景的甄选中凸显了较强的保守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