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涉及对《阿黛尔的生活》故事情节的描述,慎读。

一、故事情节

电影的画面开始于早上,阿黛尔离开家门去上学,15岁的阿黛尔高一,专业是法语文学。阿黛尔在学校里上专业课,老师讲的是《玛丽安的生活》,研讨主题是“错过一见钟情之人,内心失落”,埋线后面阿黛尔遇到蓝色头发艾玛,没有打招呼,擦肩而过,内心失落。影片中还有多次专业课论述与影片情节的互文,非常有趣。

段落一:与托马斯的恋爱

专业课后,阿黛尔所属的五人八卦小团体在聊天,八卦小团体揣摩,帅气男孩托马斯对阿黛尔有意思。这个小团体与我们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八卦小团体别无二致,在这个团体里,大家不是去关心伙伴,而是去调侃伙伴,借以满足自己的八卦之心;谈论的是,谁喜欢谁、谁与谁上床、谁是同性恋诸如此类的话题。八卦小团体令人厌恶:在逼阿黛尔说出与托马斯做爱细节时令人厌恶;在艾玛找阿黛尔后散播阿黛尔流言时令人厌恶,其中一个女生甚至因为阿黛尔曾经在她床上裸睡过崩溃了。这个小团体,没有友谊与爱,只有诋毁与嘲讽。

阿黛尔与托马斯的正式认识,是在校车上,托马斯讲述了自己的音乐梦想,阿黛尔推荐了《玛丽安的生活》,双方约定周末约会。

周末约会途中,阿黛尔与蓝色头发的艾玛擦肩而过,带给阿黛尔无尽的心悸。与托马斯的约会,是一次纯洁的约会:托马斯吐槽,阿黛尔推荐的《玛丽安的生活》有些枯燥;托马斯表示,自己脑袋里是不纯洁《危险的关系》,想象的是与妓女做爱同时给爱人写信的惊险与刺激;吃过午餐后,二人一起看电影,阿黛尔尽管抗拒且无感,还是允许了托马斯的吻。约会后,阿黛尔回家,晚上做了春梦,梦里是那令人心动的蓝色头发对自己爱抚。

上学日,八卦小团体逼阿黛尔说出与托马斯做爱的细节,阿黛尔深感厌恶:“你是谁呀?做爱警察吗?”“对的,我怀孕了,我们打算结婚了。”阿黛尔与小团体不欢而散。托马斯追上阿黛尔,再次表白,处于孤独中的阿黛尔接受了托马斯。与托马斯做爱,阿黛尔没有感觉却假装很爽,假意夸他很棒;这份假装,跟后面剧情中,艾玛在宴会结束后恭维阿黛尔“你给大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是一样的假装,不是坦诚表示不满,而是一种敷衍,也预示着关系的疏离。所有亲密关系中,矫饰人心,最伤人心。与托马斯性爱后,阿黛尔抑郁了。伪装,意味着对自身的背离。阿黛尔与gay蜜聊天,最终决定找托马斯摊牌。托马斯流泪,双方分手,感情结束。

段落二:阿黛尔与艾玛相遇

在精神上,托马斯不是阿黛尔的初恋,因为自始至终,她没有恋过,是八卦小团体与托马斯促成了这一段关系,阿黛尔被动地进入这一段感情。

接下来,阿黛尔的感情进入了新的阶段,女性进入她的视野。一开始,是一位女同学夸赞阿黛尔漂亮,并且亲吻了她。阿黛尔感觉美妙,心情好到连母亲都能看出她在学校度过了美好的一天。

然而,第二天,当阿黛尔找到这个女孩,表示想要发展一段更加深入的感情时,这个女孩推开了她,我只是逢场作戏、没想到你这么在意。被拒绝的阿黛尔愤怒地离开。在离开校园时,gay蜜追上阿黛尔,安慰阿黛尔,阿黛尔让gay蜜带自己去玩耍,他们来到了同性恋酒吧,这是一个男同酒吧,画面真实大胆;gay蜜与自己的伙伴玩耍起来,阿黛尔也顺路来到一家女同性恋酒吧,在这里,她见到了日思夜梦的蓝头发。蓝头发,是一种象征,一种理想主义、一种桀骜不驯,代表着对社会规则的藐视。选角很绝,蕾雅·赛杜非常适合蓝色头发,诠释了什么叫扑面而来的清爽,皮肤白皙,温柔、干净,仿佛整个人都是透明的,像没有杂质的一张白纸。影片后半段,阿黛尔与艾玛感情稳定后,艾玛改换了发型颜色为黄色,预示着其思想行为回归传统。

阿黛尔进入女同性恋酒吧,她15岁的年纪、四处打探的目光、孤身一人的境况,与酒吧人群格格不入。然而,蓝色头发的艾玛早就注意到了阿黛尔,有一个电影画面让我印象深刻,在阿黛尔四处探寻时,蓝色头发的艾玛正站在她背后,死死盯着阿黛尔的背影——最高端的猎人都是以猎物形式出现。最终,阿黛尔看到了蓝色头发的艾玛,她高高坐在酒吧二层。阿黛尔与艾玛,本身阶层就是不平等的。阿黛尔对艾玛很心动,她停止探寻,坐在吧台,定了下来。这时,有人前来搭讪,阿黛尔正不知如何应对,艾玛来到她身边,解围的同时,三言两语,巧妙结识。阿黛尔告诉艾玛自己的中学名称,艾玛被同伴叫走。

第二天放学,阿黛尔看到艾玛在校门口,心中窃喜,头也不回与艾玛离开,背后,传来八卦小团体的叫喊,可是,那又怎样呢?她要勇敢追寻自己内心的感受。艾玛与阿黛尔的这次见面,仍然是一次纯洁的约会,她们聊哲学,聊萨特,聊存在与意义的关系。阿黛尔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让艾玛看到美术与哲学之外的世俗之美;艾玛为阿黛尔画素描,阿黛尔在素描本上,写下自己的电话,他们亲吻脸颊,道别。阿黛尔回到家,接到了艾玛的电话,双方互有好感。

上学日,阿黛尔与八卦小团体发生激烈冲突,本质上是由于小团体对同性恋的贬低与恐惧,是社会上恐同人的缩影,小团体的一个女生,甚至因为阿黛尔曾经在她床上裸睡过崩溃了,原因是,阿黛尔去过同性恋酒吧,来找阿黛尔的蓝色头发艾玛一看就是个拉拉,综上,阿黛尔肯定也是一个拉拉,可是,“她竟然在我的床上裸睡过,甚至,还盯着我的屁股看过,她是不是想吃我的阴道?”当时。阿黛尔还没有与艾玛发生过肉体关系,受不了这样的侮辱,与那个女生厮打起来。围观者们或调停、或窃窃私语,但是,核心离不开对“阿黛尔是个拉拉”的嘲笑。后来,阿黛尔跟着艾玛去看展,她主要盯着展览中雕塑的屁股看,也许是因为受到八卦小团体嘲讽刺激的原因;看展这一段很无聊,阿黛尔不懂雕塑艺术,二人实际上是没有共同语言的。“没有共同语言”,其实是指,没有共同艺术哲学语言。

段落三:阿黛尔与艾玛相爱

在春天的草地上,阿黛尔与艾玛关系越界了。艾玛在认识阿黛尔时,有一位同性恋女友,在一起两年多。艾玛与阿黛尔的相爱,一定程度上是属于出轨。激烈的性爱,感情稳定,互相见了父母。剧中的性爱场面大胆直白,充斥着情色的味道。

阿黛尔去艾玛家,给艾玛父母带了蝴蝶兰。艾玛姿态很高,她明明知道阿黛尔不喜欢贝类,但是,仍然不提前告诉厨师继父。继父准备了大量的牡蛎,都是艾玛爱吃的,也是阿黛尔不吃的。艾玛建议阿黛尔尝试将这里当成学校食堂,尝试牡蛎。尽管阿黛尔尝试后也表示喜欢,但是,她始终更爱意大利面——在大众聚会时,她做的是意大利面。在艾玛家,大家敬“爱”!艾玛父母也宽容地认可阿黛尔作为艾玛的同性伴侣。

阿黛尔18岁,生日会。艾玛未出现——或许是因为阿黛尔未曾让父母知道她有艾玛这个恋人?随后,艾玛来到阿黛尔家见父母。阿黛尔母亲感谢艾玛为阿黛尔补习哲学,阿黛尔父亲对艾玛的艺术家身份充满不友好的想象。在阿黛尔睡的轻便床上,二人做爱,生怕叫出声来,被父母听见。然而在艾玛家,他们却可以放心叫唤。

双方见父母,以及在席间对未来的讨论,大致指出二人未来职业发展的道路,可能面临的问题。他们的爱情,终将还是需要面对现实。所谓现实,是指父母,也指工作。

段落四:渐行渐远

阿黛尔如愿成为了一名幼儿园老师,她热爱自己的职业。艾玛也终于到了举办个人作品展会的时候。家庭聚会,是感情的转折点。

聚会前,阿黛尔精心准备,艾玛是缺席的。

宴会上,名流汇集:这位是画廊boss,那位是画家,那位是研究席勒艺术病态美的博士。阿黛尔:“我是一名教师。”名流相视一笑,阿黛尔手足无措。阿黛尔犹如服务员一般,忙前跑后,在众人谈论艺术、哲学、八卦、故事的时候,她插话,“要不要来点什么”“有没有什么需要的”,蹩脚且多余,无人搭理。孤独就像颗种子,在她心里发芽。宴会放映机中,放着黑白电影里,局促的女郎,是阿黛尔的写照。

艾玛也在宴会上大方感激阿黛尔,阿黛尔的开心,只有那一瞬。宾客们享用阿黛尔准备的晚餐意大利面。阿黛尔依旧忙前跑后,全场唯有一位男演员,真心夸赞意大利面好吃,并且反过来照顾阿黛尔,他请她坐下来,吃点东西。与男演员聊天,阿黛尔拥有了一些去美国、去寻找自己的想法,可是,她的眼光时不时看向艾玛,她的自我已经献祭给艾玛了,犹如艾玛画里裸体的自己,赤裸裸地被献祭的羔羊。

在宴会上,怀孕的丽兹与艾玛相聊甚欢,阿黛尔产生了嫉妒。曾经,艾玛与阿黛尔也在长凳上头抵着头聊天,他们的距离那么近,就像现在的丽兹与艾玛。丽兹与男演员跳着舞,心理却怅然若失。

宴会后,阿黛尔清洗杯具、餐具,艾玛是缺席的,艾玛赤裸地躺在床上,手里拿着席勒相关书籍,嘴上说着,你表现得很好,实际上,却在心里对阿黛尔有了嫌弃:“阿黛尔,我希望你能充实一点、快乐一点。“阿黛尔:“我很快乐,跟你在一起,我就很快乐。”艾玛的充实、快乐,是上层的定义,需要看书、了解席勒,需要有创作,才是充实;需要有作品,才会快乐。在文化上,存在一个鄙视链,阿黛尔鄙视托马斯,艾玛鄙视阿黛尔。当晚,阿黛尔求欢,艾玛拒绝。这是阿黛尔与艾玛的感情转折点。

段落五:矛盾爆发,感情结束

宴会后,艾玛以创作作品为由,与丽兹开展合作,常常不回家。阿黛尔陷入了孤独。

阿黛尔终于有时间参与同事聚会,与男同事共舞,欣赏自己的美与活力。孤独的她与男同事发展出了肉体关系,影视中展现过阿黛尔与托马斯的性爱,阿黛尔与艾玛的性爱,唯独这位男同事,与阿黛尔发生过性爱,但是,却没有画面展示,也许,对于阿黛尔来说,男同事是孤独引发的败笔,纯粹无爱的性,不值一提。

艾玛顺理成章地发现了阿黛尔的出轨行为,看见男同事送阿黛尔回家,二人在离别前亲吻。艾玛问:“与谁一起”“为什么给我假地址”,将阿黛尔定位为骗子、娼妇,执意将阿黛尔赶出家门,阿黛尔在街上哭泣流浪。这一段痛苦且逼真。艾玛非常坚定地结束关系,即使阿黛尔反复澄清我对他真的没有爱,我不知道我怎么了,我好孤独。可是,艾玛坚决将其抛出门外。对于肉体背叛的不能容忍,男性居多。在这段关系里,艾玛似乎扮演着重要的男性角色,犹如宴会上那个男性通过女性完成自我的寓言一样。艾玛通过刻画阿黛尔的裸体,完成创作,实现自我;在无法在阿黛尔这里得到更多的时候,她便转移了视线,投向了丽兹的怀抱。丽兹,同为画家,有孩子、有母爱,成为他的新归宿。

艾玛与阿黛尔的分手,是必然的。阿黛尔将艾玛与画廊的争吵简单理解为“我也经常与同事争吵”,然而,这对艾玛来说,是关于创作自由的事情,是无法退步忍让的内容;艾玛也无法理解阿黛尔作为一名教师的快乐,她建议艾玛写作,期望艾玛成为一名作家,忽略阿黛尔只想享受现实快乐的渴望。精神上的相互不理解,是双方痛苦的根源,也是必然分手的伏笔。

段落六:永失吾爱,生活仍在继续

阿黛尔在校园继续工作,失恋让她变得沉默寡言,在面对学生时还微笑着,学生离开后,她忍不住低声抽泣起来;在海边,将自己埋在海水里,希望遗忘一切痛苦;甚至尝试约艾玛见面,试图重修旧好,可是,即使意识到他们的肉体契合是无人能及的,艾玛仍然告诉阿黛尔:“你知道的,我跟别人在一起了,尽管我对你有无限温柔。”在这段感情里,艾玛经历了肉体的、感性的爱,最终还是选择尽管不激烈性爱 ,但是,能持续给她创作灵感的丽兹;体验过,所以更容易做选择。艾玛始终是情场老手,阿黛尔选择放手。

最终幕在画廊画展,是二者关系的彻底结束。艾玛邀请了阿黛尔,阿黛尔仔细清理自己,一席蓝衣隐射初见的蓝色头发。阿黛尔来到画展,依旧是无趣的内容,自己被当做历史定格在画上,一切,都已经是过去。阿黛尔离开画廊,走向了自己的生活。

二、一部“描述一切”的电影

这部影片,属于一部“描述一切”的电影。苏珊·桑塔格在《身为心役》中,有一段随笔,区分了“描述一切”与“描述要点”的作家。具体论述如下:

两种作家。一种作家认为,这一辈子当中存在的就是全部了,于是就想描述一切:秋天、战争、分娩、赛马。即托尔斯泰这种。还有一种作家认为,这一辈子人生是一种试验场(试验我们不知道的东西——看看我们能忍受多少快乐+痛苦,或者看看快乐+痛苦是什么?)于是就只想描述要点。即陀思妥耶夫斯基这种作家。两种选择。在陀以后还有谁能像托那样写作呢?任务是要做到和陀一样优秀——心灵一样真诚,+然后,从此处开始,继续前行。

但是,肯定一下托尔斯泰,他知道出问题了。于是,他最终否定他的伟大的小说。无法满足他自己作为一位艺术家的精神需求。所以,他宣布放弃艺术,而行动起来(一种精神生活方式)。陀永远也不可能因为道德原因而放弃他的艺术,因为他知道如何通过他的艺术达到一个更高的精神层面。

惟一重要的事情是思想。思想后面是[道德]原则。一个人要么真诚,要么不真诚。必须做好准备作出牺牲。我不是一个开明的人。

电影也是一样,有“描述一切”的电影,也有“描述要点”的电影。《阿黛尔的生活》,是一部描述一切的电影,不做评判,只做呈现。影片名叫《阿黛尔的生活》,作品很切题,就是客观呈现阿黛尔的生活,真实展现阿黛尔的生活环境,尤其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帮助我们了解了阿黛尔15-25岁的成长。

描述家庭生活

阿黛尔是一个受家庭影响很严重的人。家庭场景出现虽然不多,但是可以看出,家庭环境影响了她个人的人生选择。阿黛尔家庭文化相对比较保守,家庭经济条件比较一般,相对较为实际。因此,阿黛尔选择当老师,养活自己,同时也实现自我价值。

影片不仅仅展现阿黛尔的家庭,也展现艾玛的家庭。我们可以透过这种展现观察法国不同阶层父母的视野局限。每个人都有阶级视野局限,除非经历过阶级上升或者阶级滑落,否则,很难切身理解另一阶级的生活、思想与行为。阿黛尔带艾玛回家吃饭时,阿黛尔父亲含沙射影艺术家没钱途。阿黛尔拜访艾玛父母时,艾玛父母对阿黛尔想成为教师的想法置喙:要懂得自己去哪里是很重要。也许,阿黛尔如果告诉他们,“我喜欢帮助他人,我将来想成为一个慈善家”更能获得艾玛父母理解,就像艾玛对阿黛尔父母所做的那样,默认他们想象自己有一个“有钱的男朋友”,也许,向下兼容,总是比较容易。总体来看,艾玛父母思想更包容些,他们会举杯敬“爱”,包容艾玛的性取向,尊重艾玛的个人选择;而阿黛尔,她甚至不敢跟父母真实相对,袒露自己与艾玛正在相爱。阿黛尔与艾玛的家庭氛围、成长环境截然不同。但是,影片并未对二者做明显的价值判断,认为谁是更加好的,他将判断的权力交给了观众。

描述学校生活

影片展现了法国幼儿园、小学、高中的场景,展示了法国校园的开放度、自由度、规划度;在高中,有专业区分,可以自由探索未来的兴趣;阿黛尔的学业成绩也似乎并未造成人生困扰,父母很开明,不会认为“成绩从A到挂科”或者成绩上上下下是天塌了的事情。

阿黛尔在跟艾玛父母解释自己为何要做老师时,说,“学校教育教会了我很多。”那么,学校教会阿黛尔什么呢?首先,学校教会她,不去评判别人,所以,她没有评判托马斯,影片也没有评判任何人;其次,学校教会她,尊重自己的感受,所以她勇敢地与托马斯分手,勇敢地接受艾玛的分手。

描述社会生活

未来打算做什么?人们往往认为选择是自主做出的,殊不知,选择都是社会文化影响下做出的。

关于“未来打算做什么”这个人生成长的重要主题,在剧中出现过三次,是三次考试。第一次,阿黛尔问托马斯,托马斯表示,想做音乐家;第二次,艾玛父母问阿黛尔,未来想做什么,阿黛尔说,我想做一名老师;第三次, 阿黛尔父母评判艾玛艺术家的未来。三次考试,就是三场审判,唯独阿黛尔对托马斯的审判,是中立的,不带有色眼镜的,这部分是由于学生时代的不涉世事。阿黛尔的父母是纯功利色彩的;艾玛父母是纯理想色彩的。

影片展示法国社会生活,最重要的还有两场游行,以及一些社交场景的展现。两次游行,第一次是阿黛尔跟同学们在一起,他们为劳工权利上街游行;第二次,阿黛尔与艾玛在一起,为彩虹权利抗争。相对而言,第二次抗争形式更加温和,不是呐喊,而是像节庆一样。游行,也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

影片的真实性是通过“阿黛尔视角”与“使用环境音为主”达成的。所谓“阿黛尔视角”,即全程从阿黛尔的角度构图、叙事,影片中,出现大量阿黛尔睡觉、睡着的画面,生命中三分之一的时光都在睡觉,这种呈现,非常真实;另外,影片中,对艾玛作品的展现非常少,甚至,只有在最后画廊那一段,才仅仅看到一幅关于阿黛尔的作品,因为这是阿黛尔的视角,阿黛尔对于抽象派,只知道毕加索,与艾玛没有专业性的交流,所以她也不会刻意留意艾玛的作品,唯一留意的,是那幅关于自己的画作。所谓“使用环境音为主”,是指影片不使用配乐,以环境音为主,让人身临其境,感受真实。

结语

总体来看,这部3小时时长的电影是一次精彩的呈现,但凡有助于我们真实理解外界的事物,都开卷有益。不过,也正是因为其“描述一切”,让人难以抓住要点,难以产生灵魂震颤,因此,四星推荐,五星未满,4.5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