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好人有好报,坏人有恶报,你会选择当哪种人?
如果好人不一定有好报,坏人不一定有恶报,你会选择当哪种人?
如果好人有恶报,坏人有好报,你会选择当哪种人?
一则关乎人性的寓言,居然能拍成电影。更难得,是它试图回答善恶对弈这堆千古没有答案的问题。
人的天性是好的还是坏的?人选择当好人或坏人的原因是天性如此还是当某种人能获得最大化的利益?人性通过经歷或学习是可以改变的吗?改变原本的人性是否会痛苦?那原本的人性又是什么?
本片建立在1989年股灾的背景下,用一个小孩子懵懂的眼光,在穷而有情的父亲和富而无义的资本家选择哪个作为自己人生的复印对象展开。
父亲事事在乎別人的感受,连同处电梯里都担忧自己的喜悦会刺痛一旁陌生的伤心人。父亲是善良的,可是他连房子都买不起。资本家无情无义,他却是拥有能將房子卖给父亲的人。“我”想有自己的房子,善恶沦为手段,选择显而易见。
在乎別人感受的人是好人是失败的人。现实呈现的结果,父亲逐渐被小孩鄙弃。而资本家成为小孩不得不服的临摹者。直到小孩子发现因为他的告密伤害了对他好的漂亮姐姐,再到被他恐嚇的欺凌者的母亲感谢他的保密,以及习惯和父亲相约洗澡关瓦斯的亲暱。小孩是幸运的,在现实之手將要拿捏他的时候,让他看到了做善良的人会得到另一种非金钱式的回报。回报不只有一种。
回过头来看老狐狸,当他也如主人公一样小孩子的时候,现实或其他的坏人教了他变坏。他失去了母亲。当他长大后变坏,享受著坏带给他想要的物质生活时,他却失去了他的儿子。某种程度,他才是彻彻底底的失败的人。失败的人也可以等同坏人等同不在乎別人感受的人。
最后电影给出了討巧近乎理想的方案,小孩子成了喝著冰水用纸板包刀片的老狐狸。提醒诸位观眾,这只是一个案例,像《一一》说的那样:“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至少延长了三倍。”现实是残酷的,內心是痛苦的。好人不一定有好报,坏人不一定有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