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发repo,微博id:忽然落雨)
青树绿水,白墙黑瓦,烟雨朦胧的江南水乡,才情百结的西子湖堤。粘湿温吞的是水乡的景,也是水乡的人。
这部电影跟七月与安生气质上有些相似之处,两个亦友亦情敌的姐妹,只不过比之前者,柳浪闻莺多一份戏曲文化式微的大背景(虽然越剧段落林林总总加起来也有好几段,但其实着墨不多也不深,女主垂髫对越剧的痴念更像是她人物特性的一部分),多了一份烂漫文艺的气质,而两个女角色和男主角的情感关系,也是女性为绝对主导者。
片中的“江南味”是一种模糊不清的流动性:亦男亦女,亦情亦利,亦好亦坏。除了银心其他角色到结局都是一个从无处来到无处去,说不清道不明,流线型的结构让人看完也不觉大酸大苦,只有些淡淡余味和飘忽的美丽印象。相比较原作,戏剧文化变迁元素的弱化和姐妹情的强调让影片的聚焦点变小了,但是单独来看质量也并不让人失望。
确实,最有趣的就是工欲善一开始抛出,也贯穿了全片的“第三性”的问题。垂髫与银心固然是舞台上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但她们面对现实中的工欲善时,却都是占据精神上(甚至物理上)的上位的。或者说,这其中最为刻版印象中的“女性化”的角色反而是工欲善,那她们被工欲善吸引这件事本身就值得玩味了。
而单从垂髫和银心之间关系的角度来说,银心可以说是一个依附性很强的角色,她始终需要一个“靠山”给予她物理和精神上的稳定和安全感,垂髫一直是她精神上的“靠山”。所以在垂髫和银心“依附→被依附”的关系中间,工欲善则担当了一个粘合剂的作用,或者说构成“流线型”的中间一环。他与垂髫在艺术的共鸣让他们互相吸引,但是和银心过日子也并非无法接受,兼有二者特质却没有强烈的主见(甚至重话都不会说吵架只会阴阳怪气……)的结果就是成为两个女主分歧和融合的投影。由于电影完全删除了小说中工欲善和他朋友的一些互动,所以他角色中的独立人格被弱化,或者说,他担当了两个女主的“麦高芬”。
但不是说这样的角色是无趣的,毕竟流动性的特点就是循环性,作为两个女角色投影的他反过来也可以说是两个女角色的某一部分的加成。他身上是最具有江南人气质的。这也是让我有点小意外的,毕竟郑云龙本人性格真的是……非常北方(。)但是在戏中的言谈举止,表情气质,说是鱼米之乡长大的不会有人怀疑。
摄影、布景和音乐是影片最可圈可点的部分。
影片的主基调是潮湿灰蒙的阴雨天气,其中有比夜色更暗淡的室内场景,和橙黄暖灯下的圈型光晕。比较特殊的是影片开始两个女孩初到杭州是有年代感的老旧色调,至一同出游、初遇工欲善是明媚灿烂的鲜艳画面。后期能够获得暖光的只有戏台、孤灯和暧昧场景,直到结局恢复了初始的灿烂阳光。无论冷暖画面都始终保持和谐,布景细腻,尤以工欲善的画室和剧团后台为佳,生活气息和视觉错落审美并重。蒙太奇正反打远近景和镜面的巧妙利用给予了画面足够的丰富性,多段狭窄空间里的无台词表演也通过眉笔、宣纸等道具营造出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诗意氛围。
音乐,可以说一场戏的氛围半场在于音乐,兼顾单曲的悦耳和溶于剧情的衬托作用,而且很多情况下需要接在戏曲唱段之后,很考验作曲功力。没有因为是传统文化的影片就滥用民族乐器,钢琴为主,甚至结局场景用到了萨克斯风(?)初听觉得是否有些夺耳,但是若要表现迷醉和压抑,确实第一会想到萨克斯,那么也没有理由不用。
剪辑大差不差,但有些细节微有凌乱,“我想和你谈谈”镜头一转从黑夜到白天让人不解,有些段落结束得也略显仓促。
总体感觉还不错,轻音乐式的小文艺片,值得一看,或者周末泡上一杯清茶躺在床上慢慢看,因为真的很美,也不会给人太多心理负担,像看一株杨柳一样欣赏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