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视角属于秋,那这便是I人才能理解的故事。碰碰对于不善言辞的人来讲是一种永远不可奢求的存在,影片将这种不可奢求变为现实,能够想象这种努力背后所暗藏的一次次错过以及遗憾,碰碰施展魔法的瞬间仿佛就是在救赎创作者本人一样。
最大的亮点是那些细致入微的人格困境。特别能共情秋和奈南,从点滴中多少看到了些自己的影子,沉默会促成着大喜大悲的性格,也会助长时不时冒出的义无反顾的冲动,迁就的底色是善良,但大多数情况下却只能带来反复不断的内耗,以及消灭他人为之共情的可能性。树里和谅是I人所渴望的更为潇洒的存在,情绪方面能独挡一面,但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又习惯简化敏感,将自己设定得比实际更坚强。优太身上带着一种不可抗力的不公以及与之伴随的自怨自艾,比所有人都更努力想要争取,但是却总得不到与自己付出相匹配的结果,这点应该能与更多的人产生共鸣。
碰碰的设定是角色心境的连接器以及过滤器,但是就文本层面它过于工具,更多起到的是关系粘合以及剧情推动的作用,至于该过滤器在实际作用过程中的利与弊,影片表达得其实深度有限,此为一大憾事。其实,我能察觉到创作者对于碰碰的态度是什么——连接和过滤在本质上并无坏处,但因受其作用的人具备个性且多变的思维方式,其消极或积极的态度最终将在主观上定义碰碰存在的好与坏——所以,问题的关键其实在于人本身,有些时候我们会放大某事或者某人对于自身产生的影响,好的事情要归功于它,坏的事情也要归罪于它,但其实,这是一种逃避自我正视的体现,因为拒绝正视所以才将情绪起伏的原因向外迁移,因而也就错过了能够从根源上剖析真相的机会。其实除碰碰之外,其他琐碎的细节也能体现这种向外迁移,就好比秋在意识到自己讲话变多后,会认为这是归功于主动和自己搭话且直言直语的树里,因而对树里产生好感,却没有想过这种变化其实和自己步入社会、与更多的人接触、逐渐打开自我有关;再比如,奈南拉着树里一家店一家店地寻找秋,其根本驱动力一定不是单纯感谢那么简单,二人进门后谅和优太二人甚至会用“鹤来了”这种比喻来调侃,可这种明眼人都能猜出个一二的驱动力在秋的主视角下却被不断忽视,认为二人只是因为谅的自作主张所以才搬来和三人合居,而优太后续对于秋的猜忌也是建立在一开始对于奈南主动现身的原因之上的。
但即便能感悟出以上这些,为什么我还是会觉得影片在母题的表达上发掘深度有限?问题主要出现在影片的后1/4,而这个所谓的深度有限其实是指表达技巧层面。创作者拥有真挚的情感以及强烈表达欲,但是在升华的时候却只能利用异空间和超现实力量在视觉上做强化,很难让人在面对该场景时当即产生共鸣。前面提到碰碰的戏份过于工具,但就是这个在影片前3/4时间以卖萌为主的存在,最后却承担了升华主题的绝对重任,理论上合理但是感觉上突兀。没错,碰碰魔法的无辜性需要从人类的自我正视当中得以解脱,但在最后的高潮环节,这种正视却是靠秋单方面的口头输出完成的,并没有前3/4时间里那些细小的点滴作为支撑,属于我知道他为何要这么做,但是我还是不相信他现在有能力这么做,期待转变最终看到的确是顿悟。此外,将碰碰萌宠化以及称赞其陪伴意义的做法,其实是点削弱先前已经打下来的深度的。真没想到,有朝一日可可爱爱也能成为升华主题的小型绊脚石,平常总是自诩童真,但此刻反倒五味杂陈,这种心境不知道有没有类似。
不过,总得来说,这部电影在还是一部远远超出我本人预期的存在,截至目前观看人数之少连评分都没有,所以很幸运自己在草草看了下预告之后就直接买了票,没有错过它。话说,这确实是极度细心极度敏感的人才能创作出的剧本,主视角的强调也在努力和顾影自怜摆脱关系,如果没有收尾的欠妥,我应该会直接五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