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这三部曲描绘的图景,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泛人化范例。说着说着短评装不下,就给我赶过来了。

当我们强调着智能的威胁时,仍然把人性放在智能关注的首位(程序无比渴望获得人类的情感),并且把人类作为一个必需的存续条件(智能只有依赖人体的生物能才能获得动力)。

在这一层让人感到亲近的逻辑之下,我们忘了,智能并不需要人类的感情。例如,它不需要爱情,不需要婚配就能够自我复制,也就是生物学上的繁衍。而繁衍,扩大自己的存在,这也是一种我们习惯相信的价值,非常自然地,我们把这个价值抛给了机器。为什么机器一定要复制自己?从这种扩张中,看不到模拟一种生物学现象之外的意义。既然无所谓人的情感,智能也就无所谓人作为一种生物属性的繁衍。

至于生物能,如果机器一定需要的话,为什么不能用牛,用骆驼?(别的也好)去繁殖好了。成长周期快,它们的生物能体量比人这种瘦小的灵长类好看得多,而且最主要的是,不必担心反叛。这个想象背后,是为了这样一种目的,即无论智能如何发展,也一定需要人的辅佐。我们的想象不允许智能把自己剔除出去,我们不愿意相信,这里有一个冰凉到没有一丝拟人痕迹的世界,“智能存在着,与人类无关”。

到了最后的决战。在智能的科技威胁下,反抗军拿出热武器与它对抗,而场面也一度也是势当力敌。这里又有一个想象,即人类的热武器在智能面前,仍然不落下风。按照最开始的设定,智能把人类逼到了绝境,这就挑明了智能科技研发的能力是在人类之上的。实力的悬殊,由于优势的长期丧失只会更加明显。也就是说,人类仅存的热武器,在智能面前就像是冷兵器一样小儿科。

最后一定有一个归结,来弥补智能与人类的差距。这个归结是爱。也就是人类的爱逾越了实力的鸿沟。它们没有的,我们有,那就是我们的情感,我们的爱。至于爱,具体靠什么实现这种跨越呢?人类拿出了“The One”,一个浸润在爱情中的小伙儿。这里还有一个剧作上的考虑。如果让他大喊着“爱情万岁!”三两下子斗败了智能,那就太俗套,太苍白了。我们泛人化的意图很容易暴露。需要设置一个中转,节制一点,就让他的爱情斗败一个智能无法打败的敌人好了。也是间接证明了,人类的爱是超越了智能的。

然后,很不幸地,我们倒霉的大叔Smith出现了。他就是被用来代替智能的那个中转。经过了一番激斗,我们的爱情小伙儿斗败了程序大叔。一会儿功夫,化身为人类的boss老伯也现身了。现“身”嘛,就是一种对泛人化的屈服,虽然还在嘴硬,放着来日方长这种狠话,还是以人的形象与观众见面了。万事大吉,除了我们的小伙儿。他献身了,为了人类的爱情。还有最主要的,人类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