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一开头就披露,某个看似寻常的日子将会是他们的最后一天,那种半已揭晓的宿命感如灰火山般迷人,“像一个引线已被点燃的炸弹,只是没人知道那引线有多长”。于是被这种宿命感紧紧攥住的人——不管是他们还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一只脚就已不由自主地踏上这趟旅程,已知终点、已知死局,却怎么也舍不得步离。
两个爱上火山的人,与死亡调情,对危险痴情。Katia说,“there is the pleasure of approaching the beast not knowing if it will catch you”,探近火山口的那种危险又迷人的紧张快感,像极了在跳一曲探戈。彼时我才意识到“探戈”一词翻译之神妙,“试探”与“交戈”,在进退纷杂的舞步间,让爱的角力亦覆上战与死的开阔意象。于是要么不爱,要么相爱于火山之巅——“I can't live with someone who doesn't share that love on top of a volcano”。
影片悲叹这对夫妇全然为了火山而存在,火山却对他们的奉承无动于衷、始终漠然,可我倒愿意浪漫地想象一回:那高高抛起又飞坠的灼热朱瀑,像是在为那夫妇二人不倦地表演,因为在广阔的天地间,他们是她唯一的观众,那混沌的节奏能让人恍神于时间之轴,那窜流的色彩能让人迷失于色相之环。你看呐,那上扬的火绒,不正补全了一双爱人简朴婚礼中缺席的漫天彩带。
观影过程中我一直在想,译者为何不采用更为讨巧的译名如“火山炽爱”,以及其他唾手可得的Fire与Love的互文双关——两者互为一对多么完美的本体与喻体。是我太功利庸俗了吗?又或译者觉得影片所展现的夫妇二人之爱平淡如斯,似静水长流,可称深挚,却绝不可冠以过于外放的炽焰之名?但那平静释然的如水目光下,分明有能一同赴死的滚烫决心——“他走前面抑或我走前面,有什么分别”。
可惜时隔30年的重构纪录片难以重现夫妇二人的爱,这个标题终究会是失真的,就像熔浆的光与热远远超出胶片的采样阈值,被炙烤到变形的大气折射扰乱了胶卷的成像,因此关于火山的影像永远会失温失色、波动扭曲。他们的爱大抵与火山一样,是灼热到难以被记录的。
可令人感到矛盾不解又汗毛竖立的是,有时地球似乎比人类更擅长记录——就算是无情吞噬一切的岩浆,也会把受害者的形状忠实地刻录于自己的体内,宛若一具神龛,像是狂热过后,留下爱过的废墟,作最肥沃的土壤。也许这正是地球爱我们的方式,美与惊悚——她将这两种感官植于人类,恰为此用。Maurice更是觉得地球反倒比人类更好亲近,他说自己尽管作为人类的一员,却不理解人类,宁愿远离人类,去凑近地球的心脏,如此方可更好地爱人——相比于即便混沌未知却也热烈鲜明的地球,人的部分反而往往是更晦涩难懂最力难从心的,也正是那些部分构成了整部影片中色调最灰暗的一节。
Maurice说想要在熔浆上划独木舟,Katia笑他有几分疯癫,但看过影片就不难理解了,熔岩之河,一种无生命的存在却迸发出比一切生命体更震撼的生命力,低声怒吼着生之赞歌、狂舞着奔跑——与山川河流完全不同,比起被动地适应外界,它选择了将无可匹敌的热量与质量之能蕴于体内,承担起破坏与创造的使命,俨然是造物者的模样,让人想起那则短诗——Fate whispers to the warrior “You cannot withstand the storm” and the warrior whispers back “I am the storm”。
不妨把多余的寿数放在火山里烧化,获得如喷涌的岩浆般短暂而炽烈的一生。“I've seen so many beautiful things. I feel like I'm over 100 years old with what I've experienced. So frankly, I go without fear.” 那么就在熔浆上划一回舟吧,奔流入海,随之凝固,万代如初,如此美丽的一生应当配得上一个如此美丽的终结。
Katia与Maurice的故事中超越时空的旺盛生命力、内生感染力与象征主义内涵,其archives中从footage阶段就已彰显的近乎天才般的艺术感知力,让其本身注定成为纪录片或传记片领域百年难遇的旷世题材与珍瑰素材。金子到谁手里不发光?本片导演就是那个手握金子的幸运儿。不知是不是有意为之,虽说narrator所录的旁白个性稚嫩嘶哑漂浮,充斥着情绪的毛边,却也还算服务于整体风格——影片还原了一丝夫妇二人故土的气息,让这故事如一曲香颂,伴着笔触灵巧的剪贴动画,与一帧帧斑斓生动的影像一起,永远活泼下去,一如他们深爱的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