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看嚼出了些细糠———
1. 希薇尔不是纪子,她不愿意做鲍比的挂件,不会成为围着鲍比转的女人。所以她说“don’t ask for the moon, we already have the stars.”
2. 鲍比在影片中说他不想替人负重,成名后,总有人希望他做这个,要求他做那个,要他替公司赚钱,希望他将民谣乐发扬光大。
3. 民谣音乐节的主办方,鲍比口中给民谣下定义的人,一直为民谣乐事业付出的幕后推手们。组委会有个人说“他令愿民谣音乐节只来十个人,而不要一万个追星族。”他们想将他们所钟爱的传统民谣发扬光大,让更多人喜爱。鲍比的原创民谣的确为民谣的基建带来了一把铲子。但鲍比是纯粹喜欢做“好”音乐的人,他不在乎形式,他不停前进,希望作出更好的更好的音乐。不会被所谓音乐类型的形式所困。就像经纪人吼西格的那句,“你是害怕了,你怕草坪上那群孩子喜欢鲍比的新音乐,而不是传统民谣。” 让反对者真实的心声原形毕露。但是形式就是一种类型的定义。电子乐确实不是民谣,新的音乐出现在民谣音乐节上确实是给“别人家的地毯”上了点颜料。但鲍比是好战的主角,他坚持在民谣音乐节上唱新音乐,或许是在跟大众给自己贴上的民谣标签宣战,也或许是在跟那些观众的“期待和要求”宣战:我的演出不会成为你们的点唱会,sit down and just listen to what i play.
4. 鲍比的一生有许多贵人。看中鲍比的才华,希望鲍比能发展民谣事业的皮特·西格,看中鲍比的才华,希望鲍比能为自己赚钱的经纪人们,看中鲍比的才华和吟游诗人般自由的灵魂,在鲍比未成名没钱的时候养他的希薇尔,还有带鲍比一把的音乐前辈,琼·贝兹。这部影片的每个角色,在一个获得成功的主角人生中的定位,都很典了。
———————-分隔号——————-
<第一次看时的标记语>
迷人的,好战的主角
近半年看过最牛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