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郑琼用六年的时间带我们见证了三位阶级不同的主人公的出路。
山里孩子马百娟,爱读书,脸上总洋溢着笑容,她的梦想是‘长大要去北京念大学,可以一个月挣一千元’,但是她爷爷的一句,女孩生出来就是别人家的,彻底改变了她的未来。环境限制思想,阶级决定物质,从而使得老头儿物质贫穷,思想更加贫穷,马百娟因为这样的固化思想没有选择也没有机会,他一辈子的命运因此被安排。六年的时间,她从一个怀揣梦想的乐观女孩变成了人妻。我想如果父母不生,她也不用受苦,马百娟又是多么的无辜。原生家庭对一人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马百娟家人的观念深深影响她,要摆脱这样的影响是非常困难的,山里的孩子在这样的思想下,又怎么能走出大山?
北京姑娘袁晗寒,一直赢在起跑线,高中辍学之后想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开了就把,去了德国自己向往的美术学院学习。袁晗寒的家庭没有给她任何的生活压力,并且从小给她的观念都更多的是追求精神上的东西,这也是给了她不断试错的底气,她说‘人是不会饿死的’,因为她能一直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家长的眼界高思想前卫,所以袁晗寒有太多的选择和机会,她的每一个出路都能走得很好。
湖北的徐佳,家里虽然也是山里的,但是他母亲和他都有着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奋斗,因为这是他为数不多的机会,最后的出路是娶了自己的大学同学,两人一起走上打工的道路。我觉得专业是当代大多数人的出路。
这样一对比,我觉得有些悲哀,我想,马宝娟的后代是第二个马宝娟;袁晗寒的后代是第二个袁晗寒,贫富差距是现实,六年改变了马百娟的一生,我仿佛可以看到她三十年后的样子。
贫穷为什么贫穷?为什么徐佳能走出大山,而马百娟却一辈子守着大山?阶级固化是真的,但是思想固化绝对可以改变,思想观念这种东西需要积累阅读经历,可是穷人总担心生存,无法去积累阅读经历,也没有条件,这就导致一种恶性循环,富人愈富,穷人愈穷。山区只考虑劳动力,他们想人越多劳动力就越多,我不能说的山里父母只有生没有育,但是我一点都不同情,只要父母不生,孩子们根本不会痛苦,想要博命的山里孩子算幸运,最怕的就是马百娟这种被家里人安排了自己的命运。
生和环境无法选择,但是可以改变,这让我思考,长辈们的思想观念真的很重要,有的人的出路是为了做得更好,有的人的出路是解决温饱足矣,而有的人的出路是为了活着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