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来临前的海并不蔚蓝。它混杂着黄绿的浑浊与腥气,浪花拍击着渔排,涨潮时咆哮如兽,退潮后却假装平静。这种被压抑的躁动,成为整部《下一个台风》的底色——一种随时可能掀起的暗流,正潜伏在人们看似平静的生活中。
影片的开篇充满悬疑色彩,台风天身份可疑前来投宿的少女,倔强固执用手语表达的渔民少年,以及风雨欲来的危机感,都让人好奇背后的故事。
为什么这里的人对阿汐冷嘲热讽?阿汐到底会不会说话?林沫沫为什么来这么偏僻的地方住宿?她的眼睛为什么受伤?这些疑问引着我看下去,而在观影的过程中,这些问题得到解答的同事,也带来了新的疑问。
...阿汐的出场让我一度误以为是个少年。张伟丽以一种近乎素人的质感,诠释了假小子的坚硬外壳。她身上那股被逼出来的狠劲,与打斗场面的真切结合,几乎让我忘了她的运动员身份。那是被凝视与排斥塑造出的肌肉记忆,是生存而非表演。
...与她相对的,是张子枫饰演的林沫沫。一个勇敢说出“真相”的女孩,却被推入舆论的旋涡。她举报了教授的性侵,却换来了网络暴力、同学的怀疑、乃至施暴者妻子当街的污蔑。导演李玉没有将这段经历拍成“受害叙事”的高潮,而是让观众看清现实的冰冷结构——真相说出来的代价,往往比沉默更可怕。
...影片最冷静也最勇敢的部分,正是对社会偏见的凝视。熟人侵害的报案率不到百分之十五,这一数字背后,是集体性的不信任与文化性的羞辱。那些“是不是她自己也有问题”“为什么不早点说”的声音,比风暴更尖锐。李玉并不煽情,她用一镜到底的独白取代冲突戏,把焦点放回到创伤者自身——在愤怒与羞耻之间,女性如何重新夺回叙述的权力。
“台风”是一个多层隐喻:它既是自然灾害,也是社会灾害。女性的成长,被无数无形的台风撕扯——来自性别偏见、来自凝视、来自语言暴力。影片中的三代女性,正是这一风暴的见证者与幸存者。阿汐的母亲因被污名为“鸡婆”而自尽;阿汐被嘲笑“不男不女”;林沫沫被指“勾引教授”。她们的悲剧不是偶然,而是被系统性地制造出来的。
...张子枫的表演值得细看。她在庭审后那场“走出法庭”的戏里,身体语言极其克制:步伐轻、肩线僵、但眼神放松。那是一种介于解脱与重负之间的微妙状态。相比之下,张伟丽的阿汐更像行动的象征——她用拳头、用眼神替无法发声的人发声。这一对女性的组合,突破了“姐姐—妹妹”或“互补—依附”的传统框架,呈现出一种平等的、彼此成全的关系。
影片在渔村段落的气息感极强。灰蓝的色调、潮湿的空气、摇晃的木船,都让人感到一种来自土地的压抑感。那艘阿汐反复修补的破船,仿佛象征着女性在命运风暴中的存在方式——脆弱,却不肯沉没。她们用补丁缝合生活,用沉默守住尊严。

我甚至认为影片在葬礼那场戏后就可以结束。两人坐在船上,风平浪静,她们不说话,却完成了最深的和解。这样的留白,比任何正义伸张的戏剧更具力量。结尾林沫沫回城后的情节显得可预期,也稍显多余——但也许导演的用意是想在乌托邦与现实之间,留一个温柔的出口。
《下一个台风》不是让人“舒适”的电影。它没有廉价的爽感,也不提供治愈的捷径。它让观众直视那些不愿面对的伤口——但同时,也让我们相信:哪怕风暴永远不会彻底停歇,我们仍能在彼此的陪伴中学会不被吹倒。因为真正的勇敢不是站在台风中心呼喊,而是学会在风暴来临前,牵起彼此的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