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我在豆瓣标记的第1000部影片,我以仪式感般的细心挑中了《小丑2:双重妄想》。第一部《小丑》》对我而言不仅是一部电影,更像是一次社会边缘者的内心呐喊,反派的崛起,老百姓的呐喊。而我本以为这部续集将会带来更深一层的沉沦与爆发,却不曾想,这一切,被歌舞所稀释,被幻想所粉饰,甚至在结尾,被“亚斯”这两个字彻底盖棺。小丑不存在了

🎤从Lady Gaga的加盟开始,走向错调
不谈剧情,单从演员阵容来说,这部电影加入了Lady Gaga,确实是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惊喜。她是全球级的明星,演技在许多作品中也证明过自己,这点不可否认。但也正因为她的加盟,整部电影的剧本明显为她量身定制,过度偏向音乐与歌舞呈现。原本应该延续第一部压抑而深沉的格调,反而被刻意“歌唱化”,走向了音乐剧风格。

在这个意义上,她的加入,不是成就,而是偏离。这并非对她个人的否定,而是整部电影为了歌唱的妥协。她成了这场错调转型的催化剂,也成为了《小丑2》的口碑的拐点。
🌀一场错位的续集:你还记得他为什么发疯吗?
上一部的亚瑟,是被踩在现实下的泥沼中一步步崩溃的,他的疯狂来自生活对他的压迫,是对病态社会的极端回应。而在《小丑2》中,这一核心内核被架空了。整部影片一开始通过动画呈现出梦幻、古典又惊艳的视觉风格,让我误以为将迎来一部更加深邃的心理片。可惜,这种好感只停留在开场。

从他开始与另一个人格对话,再到最后承认自己不是“小丑”,而是“亚斯伯格综合征患者”,这种设定直接推翻了第一部中小丑所承载的反叛精神。他不再是社会逼疯的人,而是被定义的“病人”,被简化为“你只是病了”,这让我非常失望。
🎭歌舞化:失控的形式主义压垮了情绪的真实
是的,这是一部歌舞片——不是那种“风格融合”带来的惊喜,而是“风格错位”导致的割裂。疯癫的舞步取代了爆发的怒吼,甜腻的对唱替代了沉默的压抑。对我们这些热爱第一部中极致压抑氛围的人来说,这简直是背叛。

原本期待的是更深一步的堕落,更具冲击力的发疯时刻,却看到他反复跳舞、幻想、唱情歌。那种“社会让我无法生存、我要以疯回击”的感觉,全都没了。
🧠“幻想”结构滥用:现实变薄,小丑成空壳
整部电影大半时间都发生在亚瑟的幻想中,而这些幻想没有推动角色成长,也没有深化主题。尤其在高潮段落,我们以为他要率领病友突破现实、反抗系统——但没有。没有“乔装打扮的暴力反击”,没有“病态世界的瓦解”,甚至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反派胜利”。
幻想的作用本应是揭示内心真实,但这里却变成了剧情逃避,一旦到了危险节点,就用“这是幻想”推翻所有进展。止于幻想的结局,是对这个角色的最大消解。
🩷哈莉·奎茵与爱情线:没疯够,也不够爱
Lady Gaga饰演的哈莉奎茵,本是全片最大卖点。但角色塑造非常浅,没有疯、没有执念、没有那种“为他而毁灭”的癫狂爱情。她对亚瑟的“爱”更像是作词作曲时的即兴素材,缺乏情感递进。
“他们亲了一下,我们的小丑就死了。”
他们的恋爱不令人信服,孩子的出现更让人迷惑——是象征?是牵绊?是救赎?都不是,它只是剧情的点缀物。
💥爆炸失败、未能逃脱、被法庭压制:反抗去哪了?
全片仅有的高潮爆炸戏也草草结束,他没有逃出去,没有引起革命,反而被医生和警察再次制服。我们想看的,不是“他幻想逃了出去”,而是“他真的逃了出去”,就算是最后失败也要体面反抗一次吧?但没有,全都归于他的“精神认知偏差”,仿佛在告诉观众:你以为的发疯、暴力、反抗,其实都是虚的。
🎬技术层面依旧出色,但包裹着一个空洞剧本
我承认摄影、灯光、服装、美术都维持着高水准,有些歌舞场景美得像画。但这些技术语言只是好看的外壳,包裹着一个无力自圆其说的故事。这是一部在形式上努力极致,在叙事上却选择逃避的续集。
❌小丑不该是“病人”,他是“象征”
最让我难过的是,影片到最后彻底将“小丑”这个角色归类为一种“病态标签”,而非一种社会角色。他承认自己是“亚斯”,否认了小丑的存在,否认了那个唤起无数人愤怒与共鸣的符号。他不是小丑了,那我们追随的到底是谁?
✅总结:这不是一部“差”电影,而是一部错位的电影
它拍得精致,设计得花哨,歌舞镜头有灵气,但——它不是我们等待的小丑2。它失去了原作的愤怒、压抑与控诉,也辜负了那个被现实压得喘不过气的亚瑟。他的疯狂被驯化,他的抗争被解释为“亚斯症状”,他的信仰被写成了幻觉。他从象征变成了病人,从角色变成了标签。
他甚至不仅在幻想里被哈莉亲手“打死”,也在我们观众的心中被彻底打死了。那个曾在地铁开枪、在节目上爆发的“小丑”,那个属于底层、属于混乱、属于不妥协的人物,彻底消失了。小丑属于第一部,我们的小丑,在第一部。
《小丑2》不是疯了,是装疯卖傻
作为我豆瓣第1000部电影,我怀着无比仪式感迎来这部续集,却只得到了一场形式主义的梦。梦醒之后,我更想回去看第一部,再一次问:我们的小丑,去哪儿了?
小丑在我们心中,在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