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为会放很多画面给给奶奶们到达海边之后的情景,但其实绝大部分是在讲她们如何去想办法实现这个愿望的过程。这并不是一个类似于摩西奶奶在晚年开始绘画那种晚年活出精彩的单纯叙事,我觉得最表面一层「追逐梦想」之下还藏很多东西。
片中最早是妇女组织会员会的带头人提出去看海,她前前后后做了很多工作,在中途计划受挫时她也直言“我想和男人一起工作,那样就能知道自己的位置、全力以赴;而和你们这些女人一起……”那些最后看到海的奶奶们也许在海边收获了欢乐,但是她们在这个过程中也再一次地被一些东西微微碾压,那些东西归根结底是她们在此前七八十年的所有遭遇和每一次自我塑形的总和——包括而不限于家庭主妇身份、山村环境、社会成见、每个人本身的有限性。“我没见过海,但我见过湖,湖水已经够多了”我怕海里的水太多了” “电视上看海就够了”“如果我去看海我的行李箱会装满了药” “我认为有人知道我们筹钱去看海,而他们不喜欢这个想法,所以不愿意帮助”妇女协会的负责人说得没错,她们会自我泄气、会条分缕析地为不去看海找到主客观原因。
在这一点上我产生些复杂的感受。
我首先觉得不是每个人都一定要去看海,想去看海这个愿望不一定是优越的,不一定只有想去看海的奶奶才是心中还有梦的奶奶。团体性质的共同梦想仍然是被组织起来的梦想,它一定和一个人内心所愿有所差别。所以那些行动不便、觉得可以不去看海的奶奶,她们不必承担任何压力。选择听从自己的心不意味着非要去人云亦云式地追逐和冒险;真正有海的人她可以在熟悉的山里看见自己的海。
假设那些过程中打退堂鼓的奶奶们是真心渴望海、而遇到挫折便自我泄气吧——这让我看到了无关年龄身份性别的一种影子。自我泄气、对失败作出“肯定是因为……”而陷在自己总结出的所谓原因里止步不前,说好听点也是一种“自洽”,自我否定式的自洽。但绝不是奶奶们自身的问题,是她们那么多年来被言传身教的、经历的所有类似事情在她们身上留下的一种惯性思维。如果有什么在阻碍她们看见大海,绝不是钱什么的,而是环境、经历和在其中成长到老的「自我」。
奶奶们最后还是来到了海边,交通工具是大巴,并没有真的有人穿上比基尼,大家相互搀扶着走入海水中——可是好希望看到她们更活泼地戏海,就像那些旁边玩耍的年轻人一样。为她们看见了大海而高兴,也为她们看到大海前前后后过程的不易心酸。她们仍然是依靠着外界众筹的钱看到大海,但是没有外界看到她们、没有人像她们介绍互联网、脸书、和众筹的话,她们该怎么办——她们是幸运的十二个高龄女孩,可是世界上千千万万山村里的家庭妇女也不会有机会看见海,甚至有人一辈子不知道海是何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