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全凭个人记忆,如有错漏欢迎在评论区指出。

一. 时间线混乱:
1.林如海死于第十四回(林如海捐馆扬州城 贾宝玉路谒北静王),黛玉奔丧后回家,说“园子”里规矩多,要小心之类。此时大观园还未建成,竣工在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并没有“园子”的说法,林黛玉这时候还住在贾母处碧纱橱。
2.林黛玉开头说“没有亲哥哥亲兄弟弄了花儿、朵儿、霜儿、雪儿替我炮制。我有的是那些俗香罢了。”电影时间线这里宝钗还没进贾府,没冷香丸的事,哪来的酸言酸语?
3.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是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秦可卿病故是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片中演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秦可卿还在劝酒,并且串戏第五回太虚幻境(贾宝玉神游太虚境 警幻仙曲演红楼梦)。此外,刘姥姥游大观园时间线在元妃省亲之前。

二. 场景不符:
1.开头倒序,宝玉牵着白马在暴风雪中走到青埂峰下,发现石壁上刻着好了歌,仿佛西天取经。
2.林黛玉葬花远推镜头是十里桃花林,背后高耸入云的连绵雪山。

...
黛玉葬花打卡地:西藏林芝

3.一时冬一时秋一时春,场景变化混乱无序。
4.多人站在小桥上放风筝,线轮随便换给左右,完全不怕风筝线缠到一起。

三. 人物逻辑不通:
1.阶级分明的古代,林黛玉奔丧回贾府路上和婆子坐一个轿子。
2.大家闺秀黛玉把送来的宫花直接扔地上。
3.薛姨妈王夫人当着宝钗面讨论金玉良缘阴谋论。
4.元春省亲时,毫不避讳大声讲“不得见人的去处”“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看重规矩的贾政隔帘痛哭嘶吼“我的儿啊”,生怕门口太监听不见。
5.老祖宗全片叫黛玉,不叫颦儿,宝钗黛玉完全不熟,宝钗叫林姑娘,不叫颦丫头。
6.作为表(?)兄妹,黛玉叫贾琏“二爷”,贾琏直呼黛玉“你”。
7.宝玉问凤姐焦大“爬灰”论,凤姐立时发怒大喊闭嘴????。
8.凤姐给疯了的宝玉喂药,裹着大棉被的二傻子宝玉吐出药汁,凤姐怒了“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不像姐弟像母子。也像家里没靠山住院被护工欺负。
9.绝望的黛玉健步如飞跑回潇湘馆,血溅屏风如颈动脉爆裂。
10.钟鸣鼎食之家的贾母钟爱冰镇西瓜,全片最高贵的水果。
11.除开找不到玉呛声那次,晴雯成了袭人小跟班。

12. 贾环作为一个少爷只能跑到厨房抢鸡腿吃。

四. 情节离谱:
1.红楼之肉蒲团:秦可卿水中特写如青楼女子、宝钗“得逞”后脱衣洗澡露臀线、要脸面的凤姐和贾琏裸身做恨如偷情。
2.人均阴谋论:凤姐心安理得挪用林家遗产造园子、薛姨妈来贾府第二天和王夫人大声密谋金玉良缘、所有人包括贾母和凤姐都支持偷梁换柱促成二宝成婚。
3.诗礼簪缨之家的黛玉把自己咬了一口的西瓜给宝玉吃,只能说这版袭人告状不冤,而且告状的话仿佛两人已经做恨。
4.黛玉听说二宝成婚的消息跑去质问犯了傻病的宝玉,宝玉嘴边挂着不明白色液体,完全没人照料。他说“我是为林妹妹病的”,黛玉问“哪个林妹妹”,宝玉说“就是那多病多愁身的林妹妹啊”,黛玉摇头“错了,是那倾国倾城貌的林妹妹”。

然后两人边流泪边痴傻憨笑。

...
嗯,第一次听见有人这么夸自己的

5.宝玉穿着丧服掀开黛玉裹尸布大哭。
6.菊花诗是螃蟹宴后的情节,此时贾母等长辈提前离开,还叮嘱少吃螃蟹,并没有贾母评诗环节,而且评的很尴尬,直接说谁好谁差????。

五. 选角从未靠谱:
1.全片最美袭人,颜值高峰黛钗雯最不敢恭维。
俗话说“要想俏,一身孝”,但是好像没看出来?

...
放以前演雪雁都够呛

2.贾家四姐妹元春和惜春看起来最小,迎春探春看起来比黛玉大十岁。
3.贾宝玉和林黛玉属于王八看绿豆,一个是驮碑的癞头鼍,一个是绿豆眼,眼距超过打车起步价。
4.宝黛钗人设:随地大小癫超雄弱智男X尖酸刻薄低素质女X经典心机恶毒女二
5.关晓彤演才选凤藻宫的元春有一定合理性,因为她会二元一次方程,当之无愧的娱乐圈才女。
6.刻板印象之贾政:布半升嘌呤…为酒色所误…戒酒!
王夫人梦回徐盈盈:小多,我要把你的头扎成刺猬…(最无辜的表情干最狠的事)
7.“蜂腰猿背,鹤势螂形”的史湘云憨头憨脑如傻大姐,各个版本对史湘云的刻画都跑偏了,全是娇憨妞。
8.凤姐演成小人得志,秦可卿成了青楼头牌。
9.贾母唯唯诺诺全无大家风范。

总结一句话:导演晚节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