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嘉年华》上映八周年之际,重温了一遍这部影片。电影聚焦着处处痛点,又处处无力,无声呐喊。取名叫“嘉年华”,但整个故事却发生在绚烂之后,光鲜亮丽的外表下,人性的恶在悄然滋生。导演文晏对此也解释过:“我们生活在一个像是嘉年华似的时代,无比光鲜,无比喧嚣。大家没有办法停下来,没有办法去思考背后的人和故事。我恰恰想讲的是这些光鲜背后的故事。而且嘉年华字面有美好年华的意思。所以我觉得可以用这样的名字。”
12岁的女孩小文和小新被当地商会会长强暴,而15岁的女服务员小米目睹了这一切。电影并没有直接表现小女孩受到侵害的过程,而是围绕事件之后的剧情展开。影片开头就展现了一座巨型的玛丽莲梦露的经典造型雕塑,小米逆着太阳光仰视梦露裸露的大腿与被白色内裤包裹的臀部,拍摄照片,表情急切中带着疑惑,身后是小文小新在梦露的裙底下合影,拍摄的正是即将性侵她们的干爹会长。
影片的镜头语言是其力量的核心。它像一个沉默的旁观者,静静地记录着一切。跟随酒店前台小米的视角,通过监控屏幕、门缝和走廊,窥见这个世界的碎片。当小文和新新被刘会长带入房间时,镜头没有跟进去展示暴行,而是停留在小米的脸上,停留在她清扫房间时捡起的那罐啤酒上,停留在她最终选择删除监控录像的动作上。这种处理,远比直接呈现暴力更令人窒息。它精准地模拟了现实世界中大多数人的角色——我们可能是那个偶然的“知情者”,但在利益、怯懦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下,我们选择了成为“旁观者”。导演剥夺了观众在悲剧面前宣泄情绪的权利,迫使我们去直面一种更普遍、也更令人不安的现实:罪恶往往不是在黑暗中发生,而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在无数人的“看见”与“无视”的缝隙中悄然滋长。在平常的影视剧里,几乎所有镜头都是对准受害者拍的。但《嘉年华》却以简单的镜头带过,通过监控视频传递给大家这两个女孩遭受了性侵这个信息,这一点让我懂得原来拍摄这些镜头不一定得是粗暴的,不一定要展现受害者的痛哭流涕。
影片中多次出现的那座巨大的玛丽莲梦露雕像像是一个符号,它象征着被凝视、被消费的女性身体。从海边的打卡点,逐渐被贴满小广告,到最后被拆除运走,仿佛预示着小文这些女孩的命运——从被崇拜的客体(青春的美丽)到被污名化,最终在社会的巨轮下被无情地碾碎和遗忘。
《嘉年华》的“平淡”叙事,恰恰是对题材最大的尊重。我们平常看到的影视剧里,它拒绝将受害者的痛苦奇观化,拒绝提供廉价的同情和简单的善恶二元论。当律师郝洁四处奔波,当女医生坚定地说出检查结果,当小米最终骑着电动车驶向远方,这些微小的光亮点缀在巨大的灰暗之中,构成了影片希望的底色。它告诉我们,改变并非来自一声石破天惊的怒吼,而是来自每一个个体沉默却坚定的选择。导演选择用一种近乎克制的“平淡”,来讲述一个关于少女遭遇性侵的残酷故事。然而,正是这种冷静的纪实风格,让影片积蓄了一种无声却震撼人心的力量,它不是在讲述一个“事件”,而是在揭示一种“状态”——一个关于沉默、失语与旁观的社会状态。
直到结尾,甚至没有给予观众一个期盼中的“正义胜利”的高潮。电影没有给我们一个爽快的答案,但它留给我们的是一种持续的、难以排遣的沉重。这种沉重,正是它力量的证明。它像一面擦得锃亮的镜子,逼使我们审视自身:当沉默成为帮凶,我们是否还能心安理得?在嘉年华般喧嚣浮华的世界背后,那些无声的呐喊,我们,是否愿意听见?
无声的惊雷,哑言的呐喊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典型的人抬剧
男女主真的太配了 但剧情简直是不行。扣一星因为剧情。斑马线接吻浪漫归浪漫但我看的时候已经感受到要被网暴了。还有歧视女飞的上司,这种裹小脑的剧情放在现在真的合适吗?还有男女主和公司对着干这种剧情放在现实生活中就算胜诉但工作怎么可能保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