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不再聚焦于去审判一位杀了被抛弃婴儿的杀人犯,而是把视角放在了一个事件的参与者也是受害者的工人身上。在时代的浪潮里,她想要走捷径的嫁入豪门,也想要轻松的抛弃孩子生活,然而人性似乎并不像做决定的瞬间时脑子里想的那么轻松。于是反复的内心,纠结的选择,让并不起眼的她作为时代的缩影出现在了故事的中心。

...

我并不觉得这是一个多么惊艳的故事,即使基于一个残酷的事实,即使里面呈现了一些人性的纠结和大背景下生活的艰辛,但对我来说依然是不够动人的。我难以看到这位女性更细腻的一面,只看到她在生活中的摇摆和什么都想要的纠结。或许这是那个动荡的年代是不可避免的,也或许我想要看到的成长改变是奢望也并不是创作者的本意,但作为一名女性主角,只承载了故事的推动和讲述的功能确实会让我感到遗憾。更深层的挖掘呢?关于她的痛苦,她无法割舍的母性,以及她在无法选择时的沮丧,我都认为给的太浅了,不足以打动我的内心。

...

但电影的光影,却实打实的吸引到我,让我有一次被黑白电影吸引。开场的第一组脸的镜头就抓住了我,让我想到画家弗朗西斯培根的作品,尤其是在女主的丈夫掀开面具的时刻,我更加坚信培根的画一定是作为参考存在的。生活的痛苦和人性的扭曲是画家的主题,也成功奠定了影片的基调和主旨。我最喜欢的一组镜头是在故事的开始,女主爬出窗户坐在床边打毛线的部分,这个视角是细腻的,温柔的,让我感受到她对生活的希望和追求的,即使是很困难的当下,她也想要冲破被束缚的生活。故事越往后她的生活越艰难,也越痛苦,精神的痛苦也在不断刺激着她,甚至走上了需要药物的路。很多隐藏在阴影里的脸和镜子里空洞得眼神,也都通过艺术的手段呈现出了人们的状态:麻木,扭曲,痛苦,无路可逃。

...

故事看到最后,被诟病的杀人犯,生活在痛苦中的女主,持续混乱的生活,在一个拥抱里算是有了一点点的希望,但更多的是唏嘘。不管是那些不负责的男人,抛弃孩子的母亲还是杀害孩子的凶手,也都不过是历史的车轮下的残骸,我甚至觉得都很残忍,而没得选似乎也成为了一切残忍的开始和更残忍的理由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