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当《十诫》被呈现在世界眼前,作为今后欧洲的最后三位电影大师之一的基耶斯洛夫斯基从天而降,登临于世界影坛面前。人们毫不吝啬的夸赞与欢呼声,昭示出对艺术电影界中出现的这位久期不至,惊为天人的电影作者的惊叹与感激。《蓝》作为基耶末期三部曲中的序列第一部,是其对照法国国旗的第一色创作出的一部“私人”电影。从社会层面说,它们集体构成了一次欧州的自我表达与自我凝视,从哲学层面说,《蓝》这一部也更深层的展现了基耶对于“人到底能多自由”的问题探究。
当我们在看一部充满艺术、实验性的作者电影时,我们通常会条件反射式的首先关注于电影的主题表达。那为《蓝》的主题据大众的普遍认同度上看大概是以“自由”二字为概括。这是一部关于自由的电影,具体来说,是自由的界限。在影片中巨大的自由是以一场极具悲惨,残酷的车祸作为开端。女主角茱莉这场惨剧中失去了她珍爱的丈夫和女儿,很明显这是一次惨绝人寰的丧失,但在基耶的影像中却成了一次摆脱责任的自由。那么进而分析,茱莉所珍视的一切实际上是一直禁锢她的牢笼。爱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不可名状的深渊之狱还是精神满足的心之自由?自由不仅是一种解脱或释放,同时意味着拥有与满足,而这份自由的承担者所内心滋生的恐惧丧失,却使得自由成为了一份囚禁。由此我们便可读出基耶的主题建构与表达方式似乎是以一种昆德拉式的哲学叙事呈现:讨论自由,却通过囚禁体现即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茱莉在丧失中体感自由,在丢弃社会性责任中获得新生,却又在自由中产生挣扎与逃避。“自由始终有着它必须的前提和巨大代价”,你可以逃离责任但永远不能摆脱责任,于是这份自由变为了更大的痛苦与困境,封锁住了茱莉一切遗忘或重新经历的机会,她被困在了过去。
在《蓝色》中,内心的牢笼被外化成了蓝这一色彩,给予茱莉以无所遁形,无处可逃的室息。在法国三色旗中、蓝色明确象征着自由的理念,但在影片中那一抹广阔、深沉、翱翔的天空大海之色却毫发毕现的呈现出囚禁的意味。茱莉绝望地尝试离丧分别带给她的创伤与痛苦去奋力享受失去所带来的自由,新生之感。但那份令其极尽崩溃疯狂的是过去的情感与记忆竟不断追逐她从未停止,在悲剧发生的那一刻,车头撞击树的那一刻也是传统故事情节中最为激烈的一次戏剧张力的体现。可在这场戏中,蓝色并未出现,画面的色彩只是冷调,漠然的遥远的注目着悲剧发生。相反,在茱莉自杀未果,平静躺在床上发呆的时候、蓝色倏然以一种迅猛、恐怖的姿态发起激烈攻势、侵蚀着女主的心灵以及蔓延至整个画面。这代表着巨大的悲痛与愁苦总是会在猝不及防的时刻袭开来,吞噬一切思想。蓝色的产生是基于情感与记忆,它如一位如影随形的死神,潜伏着伺机而动。当茱莉来到故居地,面无表情与从容不迫的行为貌似宣布她已然释怀,但当她穿越棕色的楼道,踏过泛着木气的楼梯后,她走进了一间屋子或者说充斥着蓝色的房间,她再也无法忍受周围的一切、无法对过去的记忆视而不见,那是她和丈夫一起工作生活的地方。茱莉恶狠狠的拨下蓝色吊灯上的一颗吊坠、又如野兽般啃食着包里留给女儿的蓝色棒棒糖。她无法逃避蓝色、她以毁灭,污辱自己的方式或使自己清零,却仍然无法摆脱蓝色的束缚,她无所循形。
基耶斯洛夫斯基总是以出乎意料的方式,细微的捕捉着人类的情感与物体的情绪。当茱莉在咖啡店里以近乎机械式的姿势将手中的方糖逗留在杯口表面,直至方糖被全部浸梁上棕色再丢入杯中。这是一个看似毫无意义的行为,也是一次潜意识的深挖。这是基耶的有意为之,他制造的五秒“浸染”的画面是实际上是一次茱莉内心的象征性表达,表现她封闭自我的心理状态。同样的手法也在《十诫》中的第二诫有所运用,当女主角丈夫生命垂危,生命进入倒计时,基耶用一组镜头拍摄天花板上的水滴滴在担架上,隐喻着男人生命的不断流逝。回到原片,茱莉在第二次遇见丈夫情人—那位女法官时,看着她胸前同自己一样的十字项链,她对此回答的是“我不需要问他是否爱你了”,这等同于它告诉女主丈夫爱着女法官,因为这也代表着他爱自己。这一行为无论对女法官还是对亲莉自己来说都是一份慷慨,她己然释怀,葬埋过去,迎接新生。她将带着生命中可承受的生命之重,继续健康的存活下去。
在影片的最后,在画面渐隐渐现中,出现了茱莉母亲的死亡和女法官腹部胎儿的B超像,这是生与死的交合,是死亡的流逝与生命的延续。最后的影像是茱莉的泪水夺眶可出、蓝色溢出渲染了整个屏幕。这是一场关于人类命运的交响曲与写意画,也许茱莉最后都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或者在人的范畴内不存在完整的自由,总之基耶只是抛出了问题,解答早已留给了后世。以为欧盟所做的交响乐为收尾曲,是一种歌颂也是一种希冀,为这不完美不绝对的生命。
无境的自由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浅谈演员
时隔一年,重看这部被称为文德斯传记色彩最为浓厚的一次影像表达,重新引发我的灵魂颤动反而不再是电影的抒情隐喻也不是导演精雕细啄的哲思蕴养,而是隐藏在瑰丽影像,诗意独白之后的无言演绎。 一个报道黎巴嫩内战的无良记者,一个在生命倒数才幡 ...
世纪末的凝视
—浅析《鹳鸟踟蹰》中的长镜头如可以选择,我愿死在电影拍摄中。谁也不会料到,这句对电影炽热的告白会一语成谶地成为一个充满宿命感的预言。而今年却已然是安哲罗普洛斯逝世 10周年,恍若隔世一般,这位一生将所有希望凝聚在电影上的长镜头大师也 ...